木槿的槿/文
最近,《生命時報》一篇《性格決定你活多久》登上微博熱搜。爭強好勝的人容易患高血壓、心臟病、冠心病;隨遇而安的人則擁有“長壽性格”;長期自我壓抑的老好人性格則被判定為癌癥性格,容易患膽囊炎、膽結石、消化道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
由此可見,性格與一個人的健康狀態息息相關。那么,何為性格呢?
在《性格心理學》一書中:鄒宏明博士從心理學角度對其定義。性格是指一個人在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征,它表現一個人的品德,受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影響。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性格往往是由后天形成,這使它區別于本性,本性是人自出生便具有的生命底色。前者可以習得和忘記的,而后者卻是很難改變的。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說:注意你的思想,因為它將變成言辭;注意你的言辭,因為它將變成行動;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將變成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將變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將決定你的命運。
如何改變我們的命運?改變我們的性格。如何改變我們的性格,從認識自我的性格開始。
《性格心理學》一書,以“九型人格”為主線,以心理學中的“深層心理學”、“性格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詳細介紹了性格的特點類型、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矯治性格缺點等。內容通俗易懂,讓讀者更細致地了解自己、更透徹地看清他人。
“九型人格”的概念是19世紀由喬治.伊萬諾維奇.葛吉夫介紹到西方的。葛吉夫是把東方哲學的精神引入西方的先驅者。他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有主導的性格特征,這種性格大多是我們在童年被迫形成的,并非我們主動選擇。
這跟同19世紀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觀點不謀而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了心理學史上第一個系統的人格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成長可分為5個階段: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前三個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礎。因此,人若在成年后表現出哪種性格缺陷,原因很大程度是個體成長過程中某一階段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比如有名的俄狄浦斯情結。古希臘悲劇人物俄狄浦斯弒父娶母,在弗洛伊德看來,源于男孩子在性心理發展的性器期時,渴望從異性母親身上得到性欲的滿足,將父親視為競爭者,本能地怨恨父親。又因為原始社會和文明社會都有反對亂倫的原理禁忌,這些渴望被感覺,卻被埋藏在潛意識深處,從而演變成“戀母情節”。
基于這個理論基礎發展起來的“九型人格”,歸納起來,可分為兩大類型:作為人格與不作為人格。完美型、成就型、助人型、領導型人格分別在追求完美、渴望成功、服務他人、堅持自我的行動中獲得自我認同感;自我型、觀察型、忠誠型、享樂型、和平型人格則更多分別在多愁善感、思慮過多、小心翼翼、盲目享樂、無欲無求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下面,我們就對每個人格詳細解讀,了解每個人格形成的原因及作者給的建議。
1.完美型人格,追求完美的“螞蟻”
完美型人格的座右銘是:如果值得做,那就要做到極致。完美型性格的人做事有目標,對待事情嚴肅認真,做事有條不紊,強調做事的先后次序和組織,極具理性、自律,會為自己的生活做好長遠的打算。亞里士多德就曾說過:所有的天才都具備完美型的性格特點。
但由于完美型的人對自我要求非常苛刻,總將事情私人化,常常自尋煩惱,對別人的批評及其敏感,容易陷入沮喪的消極情緒中。因此,完美型主義者常有“自卑心理”。同時,若完美型性格的人將對自我完美追求的高標準強加給他人,也容易給身邊人或工作伙伴造成心理負擔。
完美人格形成的原因,可能完美主義者在童年有個很嚴厲的長輩。為了得到長輩認可與贊許,他們要求自己做事力求完美,時刻檢查自己,會認為不夠努力而苛責自己,從而有時感覺活得很辛苦。
而作者給完美主義者的建議是:
第一,人生允許不完美。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完美的,人要允許自己犯錯,不要桎梏在自己所設定的條框中,那樣人生會活得很累。世間正因有不完美的存在,才會有美的誕生。這個,喜歡旅行的人應該深有體會,旅程中最美的風景往往不在早已制定完美的路線中,而在漫不經心閑逛時發現的一株小花,攀談的一位有趣的人。
第二,要學會舍棄。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發現了著名的“二八法則”,社會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會財富。即:財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同樣地,在工作中,我們只需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我們的回報就會非常高了。因此,完美主義者不必要求自己事事親為,事事完美,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情。越是追求極致完美,結果往往是一事無成。
2.成就型人格,渴望成功的“雄鷹”
成就型的人好勝心極強,不斷追求進步,提升自己的才華,希望以此獲得大家的肯定,成為眾人佩服、羨慕的焦點人物。
與完美型人格“自卑心理”相反,成就型人格則多了一點“自戀情結”。自戀的主要特征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在生活和工作中主要表現為不愿意接受他人批評,自傲自滿,對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詞,強烈希望獲得成功、權力和榮譽,喜歡指使他人,認為自己應該有特權,缺乏同情心,容易對他人產生嫉妒心理。
這是由于他們早年時期,身邊常有給予他們鼓勵與贊美的長輩,讓他們相信自己是最優秀的。因此他們習慣通過成就來衡量自己價值的高低,在肯定中獲得自我的認同感。
因此,學會謙虛,解除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多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學會愛他人,是成就型人格者消除自戀心理應該學會的。
同時,要學會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與他人合作,不做成功路上的“獨行者”。
最后,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學會放棄對“成功”的過分追求。人生就像一顆未被打磨的寶石,不該只被定義在“成功”這一面,有棱有角的多面人生,才能如久經打磨后的鉆石,在陽光下閃耀著光。
3.助人型人格,追求服務的“蜜蜂”
積極的幫助者最大的特征便是:幫助及愛護別人而不需要回報。但消極的幫助者一般有兩種自我防衛心理:投射和壓抑。
所謂投射,就是事實上是自己有需要,卻將自我需求投射到他人身上,認為那是他人的需求,強加給對方,從而給他人造成負擔。
所謂壓抑,就是將自己的需要壓在心底,意識不到自己的需要,卻總是產生很強烈的幫助別人的想法。
助人型人格者往往在童年便形成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如果自己乖巧,很討人喜歡時,就會被身邊人注意到。所以他們的認知就是,要想得到別人的愛,就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
因此,很多助人型人格者在小時候,便是大人眼中“懂事的好孩子”。另一本心理學書《可愛的詛咒》作者雅基.馬森將助人型人格定義為“可愛的詛咒”。 受到此“詛咒”的人將很多事情的優先級都高于自己,結果,支持了所有人,卻讓自己崩潰。
因此助人型的人應該學會好好愛自己。不該把對自我的認同寄托在他人身上。當我們給予自己足夠的關注與愛時,我們的內心是充盈、愉悅的。這時再去付出,對他人而言,會少了一分“需回報”的負擔,對自己而言,會少了“要回報”的期許以及“得不到回報”的失望。
情感專家羅蘭就曾說過:如果你希望別人愛你,最好的心理準備就是不要讓自己變得非愛他不可。你應該堅強獨立,讓自己有自己的生活重心,有寄托、有目標、有光輝、有前途。總之,讓自己有足夠多的可以使自己快樂的源泉,然后再準備接受或不接受對方的愛。
4.領導型人格,權力至上的“獅子”
他們追求權力和實力,獨立自主,依照自己的能力做事情,運用自己強大的自信和意志力戰勝環境,鋤強扶弱,主持公平與正義。
但是,“權力”也讓領導型人格者有很強的控制欲,讓受幫助者人產生壓迫感。為人過于強勢,不容易求助于他人,表露自我脆弱的一面。同時直接沖動的性格也使得他們在憤怒時,容易與人硬碰硬,不懂迂回,固執己見。
領導型的人在童年時希望獲得愛與關懷卻得不到,卻學到必須強烈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會得到大人的反應。而在能力的表現上漸漸得到大人的肯定,也更強化了他們對發展能力的需求,變得只相信自己的能力。
那么,領導型人格需要做出的改變就是:第一,學會收起“權力”。一個人的關系分為兩部分:個人領域和社會領域。領導型人格很容易將工作中的控制欲帶到家中,在生活中忽視珍惜規則,只在乎權力規則。但領導型人格者必須意識到,家是講情,而不是講理的地方。相互尊重理解,學會溝通才是與家人朋友的相處之道。
第二,學會換位思考。在生活中,如果想與別人建立良好關系,就要學會站在別人角度看問題,培養自己的“同理心”,這樣才能別人的尊重,減少誤會,沖突。
第三,學會控制“憤怒”的情緒。俗話說,沖動是魔鬼,而憤怒產生的沖動行為也常釀下難以挽回的苦果。那么如何控制憤怒呢?作者提出了三個建議:第一個是“重新判斷”。比如,當你遇見有人超車,你能對自己說:“這個人大概有什么急事吧。”或者說:“也許我的車開得的確太慢了”。那么,你就不至于發火了。第二個是所謂的空間距離法。當我們對一件事或一個人忽然感到氣憤時,學會“離開”,避免情緒蔓延以致爆發。最后一個息怒的良方是“坐下來”。研究表明,一個人情緒激動時,血液中去甲腎上腺素會明顯增高,這種血液成分會大大加快血液循環,使人更加急躁。而當人坐的時候,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的頻率就會慢下來,憤怒程度與幅度也會隨之下降。
5.自我型人格,多愁善感的“天鵝”
自我型的人有著及其敏銳的感覺,十分珍惜自己的愛與情感,想象力十分豐富,常會沉醉于自我想象的世界里。因此性格也比較內向與被動容易觸景生情,禁不住自憐、自傷、自傷。
自我型的人記憶中,往往都有這樣的特點,在童年時,世界是美好的,家庭是美滿的,但一場變故,一切都不復存在了。這種失落或離異的記憶埋藏于他們內心深處,不為外人所知曉。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他們傾向于將問題歸咎在自己身上,覺得是自己的過失,總是讓自己活在負面期待的世界里。
那么自我型性格者應如何走出消極的心理陰影呢?
首先,自我型性格者應該把注意力放在美好的方面,轉變思維方式,學會積極地思考。《可愛的詛咒》一書就講到“一日三好”日記的方法,每天通過文字記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三件好事。隨后,我們便會發現世界并不只有消極的一面,還存在著許許多多值得我們熱愛與感恩的美好,學會用積極樂觀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
其次,學會同自己進行良好的溝通,每天留出一點時間獨處,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對自我有正確的認識,擺脫不良的消極心理。
最后,少點空想,多點腳踏實地的行動。之前網上有一篇很熱門的文章,叫《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你太閑了》。這情況同樣適用于浪漫主義者的自我型人格,與其對未來焦慮,在想象的世界里多愁善感,不如在行動中思考,創造屬于自我的價值。
6.享樂型人格,活潑好動的“猴子”
享樂型的人對一切都持樂觀態度,精力充沛,容易感染他人,為大家所接受。他們追求新鮮感,趕潮流,喜歡不斷尋求和創造快樂,用一切方式來滿足自己對物質生活、享樂的需求。享樂型的人總幻想很多想法并立刻付諸行動,但往往在沖動過后,留下殘局由別人來收場。
與自我型人格者相似,享樂型的人的童年時期擁有十分快樂和安逸的生活,享受著歡樂與愉悅,但某種原因突然使這種享樂生活不復存在,使他們備受打擊,以至于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快樂時,他們會因害怕再次失去而抓住不放。
但人生在世,寂寞是在所難免的。尋找快樂也要懂得適可而止。享樂型的人應該多學會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因為只有能勇敢承受寂寞的人,才有力量使自己的天賦和才智不被寂寞所吞噬,反而因磨練變得越發強大。
同時,享樂型的人要學習戰勝挫敗感,勇于承擔責任。大多數享樂型的人“有利”與“不利”兩種形勢的抉擇中,總會選擇趨吉避兇,為自己找借口去避開責任。若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就必須停止把問題歸咎于他人和周圍環境的做法,勇于承擔自己責任。一旦做出選擇,就必須盡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
7.觀察型人格,善于思考的“狐貍”
他們是知識的探求者,喜歡思考分析,用所學知識去印證一切事物,也以知識指導自己的行動。觀察者會抽離自己的情感,冷眼看世界。因此也顯得十分理性,不擅長表達自我觀點,處理人際關系,所以他們經常會感覺孤獨、空虛。
觀察型的人大多數在童年時期沒有從父母、長輩那里得到穩定的感情,于是,他們將安全感寄托在了對知識的世界里。他們的內心如同一座守衛森嚴的城堡,別人進不來,他們也選擇逃避,不走出來。
作者給觀察型思想家的話,就是走出封閉世界,學習與他人合作。人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需通過社會合作去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通過人際交往去實現情感需求與自我價值。人際關系學家戴爾.卡耐基在1936年出版的《怎樣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一書中就提出6個簡單明了的方法,可以幫助內心封閉,不知如何與人相處者獲得他人的喜歡。卡耐基的建議如下:
1、真正地對他人感興趣。
2、保持微笑。
3、記住別人的名字,這是他能聽到的任何話語中最甜美、最重要的聲音。
4、耐心傾聽。鼓勵別人談論他們自己。
5、談論別人感興趣的話題。
6、讓別人感到自己重要——真心實意地這么做。
8.忠誠型人格,謹小慎微的“獵犬”
積極的忠誠型有很多吸引人的特質,如友善、嬌憨、可愛等。他們會保護與自己關系親密和自己認同的人,能讓人產生信任和可依靠的感覺;消極的忠誠型做一切事情都循規蹈矩,崇拜權威,會犧牲一切服從條規,壓抑真實情緒而變得消極。
與觀察型人格相似,忠誠型的人在童年時期也在長輩身上得不到關愛,相反,是責罰與羞辱,這直接導致他們凡事小心翼翼,對別人缺乏信任感。而當他們追隨權威人士時,由于忠心得到權威人士的稱贊及喜愛,由此他們學會通過取悅權威而獲得穩定安全。
忠誠型人格的另外一種說法叫做懷疑型。他們很敏感,對他人不夠信任,這點在人際交往,特別是婚姻是特別忌諱的。因此忠誠型的人應學會小心“疑心病”毀了自己的愛情。
再者,忠誠型的人要推到自我束縛之墻,要勇于打破陳規。心理學家卡倫.霍尼說過,“所有人只要還活著就有改變自己,甚至是徹底改頭換面的可能性,并非只有孩童才有具有可塑性。你也是如此。”今天是一個急速變化的世界,循規蹈矩更多意味著固步自封。有成功潛質的人,永遠都在需求變通。
9.和平型人格,崇尚和平的“熊貓”
他們經常扮演著“調停者”角色,遇事冷靜,不易沖動,性格隨和、友善,給他人以一種平衡的感覺,將中庸的性格發揮得淋漓盡致。但另一方面,他們安于現狀,在工作中傾向于做那些舒適、簡單的事。追求平和的個性也讓他們很難拒絕他人的要求,從而忽視自己真實需求。
和平型的人在童年時期,能感受到來自長輩們的疼愛,但他們也感覺身邊人對自己并不重視。周圍人對他的態度讓他覺得只是一個很平凡、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的人,沒什么值得其他關注。久而久之,他們便在習慣中形成了低自尊、自我意識薄弱的人格特征。
因此,相信自己是和平型人格者需要跨出的第一步。在心理治療中,有一種練習叫作“可靠優勢清單”。想想過去做過的讓自己感到驕傲的事兒并列出一張優勢清單,供和平型的人在遇到危機、需要增強信心時使用。
舉個例子,現在的你正在看這篇文章,這說明你想認識自己,并試著改變自己生活中不快樂的因素。這就表明你具備了堅毅、積極和勇敢的品質。
第二步,不需要每時每刻扮演“老好人”,心有不滿時,學會非暴力溝通。保持良好的溝通,注意多用正向的語言,而不是否定的、指責的語言。比如,“記得把用過的杯子拿到廚房放好”會比“每次喝完開水,杯子總是亂放”的溝通效果更好。
到這里,我們就將《性格心理學》的“九型人格”介紹完了。相信每個人都能在這九種人格中找到自己性格的影子。
那么,現在回到我們題目的問題:你們覺得自己被定義在哪種人格呢?
我不知道你們的答案。但我的答案是,我的性格不被定義。也許我性格中有很大一部分屬于某一類型的性格。九型人格讓我更好地了解自我性格的優點與不足,但我們每個人不該被簡單地歸類在九格中的某一格。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
是什么讓我們與眾不同?
在TED演講中,心理學家布萊恩教授給了我們答案。
讓我們與眾不同的,是我們生命中的行為舉止,是我們的自由特性,是當我們生命中核心關切的需求被推動時,我們顯示出來的特性。它源于你心底最深沉的熱愛。這才是每個人生命真正重要的東西。
所以,下次,不要問別人:“你到底是什么性格類型?”而要問,“你生命中核心的東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