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離開豪門世家的那一刻起,就離開了舒適區。
人們很難離開舒適區,然而一旦離開,總會有驚人的改變和收獲。
悉達多一次次逃離圈層,從貴族后代到沙門修行,從沙門修行到追隨喬達摩,又從喬達摩到獨自到世俗里修行,能成為世俗里認可的成功人士,他又離開了。
最終他成為船渡者,在河邊反思這一生,終于領悟生命的真諦,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這一生,其實就是一個找到自我,提升自我的過程。
我總結了《悉達多》這本書的3種提升自我、提升能量的方式,希望對你也有幫助。
①
修身:逃離圈層,突破認知
假如悉達多沒有離開婆羅門,繼續生活在貴族里,也許他的人生也就是個儒雅貴公子,一生順遂,僅此而已。
他勇敢的跳出圈層,先是成為一名沙門,潛心修行。
吃穿用度皆是修行的必修課,一切遵循自然規律,吃住用全是最樸實、最原始的,以天為被,以地為床,化緣吃齋等等。
這時的悉達多不追求外在的欲望,物欲極低,過著極簡生活。
如果一輩子做個沙門,悉達多可能也只是個潛心修行者。
他又一次跳出圈層,到世俗里去經歷,去體驗人生,去感受人間煙火,去經受七情六欲。
有些事,只有親身經歷,才會深刻領悟。
正是因為經歷世俗里的一切,一步步成為所謂的成功人士,度過一段紙醉金迷的人生,才讓悉達多醒悟: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這一次,他拋棄奮斗來的一切,遠離塵世,結識一個船夫,成為一名擺渡人。
在這里生活,他的內心無比充實,成為擺渡人,幫助每一個人渡河,讓他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一輩子就這樣挺好。
確實,一直在某個圈層里,人容易思維禁錮,認知受限。
不破不立,像悉達多一樣,勇敢跳出圈層,才有機會突破認知,不斷提升。
②
修心:遇人修心,遇事修性
悉達多結束沙門修行,也不再追隨佛陀喬達摩,而是走進世俗里,接受七情六欲。
以前他遠離塵世,現在他踏入世間,在一個城市里結識名妓迦摩羅,并從她身上學習男歡女愛,也借由她的資源認識大老板,跟著做事,追逐名利,成為所謂的成功人士。
在城市里勤勤懇懇、忙忙碌碌的人那么多,為何大部分人都碌碌無為,而悉達多卻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成為站在金字塔上的那一小撮人。
我想這與悉達多的修行和人生經歷有關。
最重要的是,他的內核夠穩夠強,他懂得并能做到:遇人修心,遇事修性。
不管做什么,不管面對何人,他都不卑不亢。
就比如面對帶他做生意的大老板,其他人面對大老板卑躬屈漆,他就是能做到如常人般待之,老板因此賞識他,認為他非池中之物。
③
修魂:放下我執,接納一切
經歷過沙門的枯燥修行,領教過智者的慧悟,經受過塵世的情欲與名利的追逐,最后歸隱生活,在平淡中度過。
按理說悉達多已經看透人生,活得通透才對。
偏偏兒子成了他的執念。
他不知道自己再次離開世俗時,已經與迦摩羅育有一子,直到對方拖著病危的身軀,把孩子交給他才知情。
孩子來時,他覺得自己富足而幸福,人生忽然變得更圓滿了。
和孩子生活一段時間后,才發現除了擁有幸福安寧,更多的是痛苦憂慮。
小悉達多從小與母親生活,吃穿用度都是極好的,盡管沒有父親的陪伴,但母親給的愛足夠多。
如今經歷喪母,又來到陌生的壞境,與陌生的父親共同生活,自然不能適應。
小悉達多自負且心硬,對父親冷漠疏遠,也不愿聽從父親的教育方式,他不愿勞作、偷摘果子、冒犯長輩……
其實這也能理解,種種不服管教的行為,不過是孩子與父親的對抗。
悉達多想做個好父親,給孩子庇護,用愛教化他。
他嘗試用嚴厲的方式,教育小悉達多,也嘗試用溫情的方式,感化小悉達多,但都沒有用。
小悉達多一次次想逃離他的身邊,哪怕回到曾經的住處要穿越森林、要跋河涉水,一路險阻。
在朋友的勸解下,悉達多想通了:“他不能幫助兒子,也不該牽絆他。”
悉達多深愛逃走的兒子,他看著兒子一路平安回到與母親生前居住的府邸,里面有仆人照料,不愁吃穿,也就放手了。
孩子有孩子的人生,他也有自己該走的路途。
放下對兒子人生的操縱,其實也是放過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我們都應該學會接受現實,放下執念,接納一切。
寫在最后:
人的一生,說白了就是要突破認知,不斷覺醒,最后放下我執,允許一切發生。
允許別人成為別人,允許自己成為自己。
想要怎么過活,終歸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人生自己創造,自己的幸福自己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