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討論了自體客體體驗的成熟,它講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到大的一個發展過程:即“不斷增強共情能力、幽默能力和創造活動,而且更能接受生命的無常,以及有時發展出智慧"。這樣的描述是可以清晰化的我們對生活的體驗的,對我們的人生也有指導意義,這是一個學科和理論的本質意義所在,它與人、與生活、與生命習習相關。是智慧的結晶,我們大大可以去利用和運用它!這是今天對理論的重新建立的一個新的認識,體驗到理論是一個轉化的過程,意味著體驗的完成和提煉與完全的內化。而這些不那么生活化的表述及概念,是因某個專業為其理論而使用的一種語境和標注。
還有一段話也深有感觸:“如果父母有穩定的自信,那么就能接納地回應他們的孩子正在萌發的自體夸耀表現癖,同樣的,能夠穩定地容忍他們自己的情緒生活變化的父母,更有能力回應孩子情緒狀態的變化"。這就很清晰的讓我明白:父母是怎樣的人,比父母對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我們都渴望做好的父母,合格的父母,但這個角色和這個角度讓我們其實有很大的壓力感和有用力過猛的傾向出現。但其實,將這個關注力和能量收回來,先做好自己,成為自己,不再按那種種的應該來衡量自己和去行動。我們只是從身為父母遇到的種種焦慮和挑戰中來重新審視自己,并回歸自己。當我們可以面對和處理好自己內在升起的情緒和壓力,最終回歸到自我的認識和自我的成長,首先成為成熟的人,然后自然去勝任了一個成熟父母的角色。
我們從小到大,成人,工作,結婚,生子,這種種不同角色的相繼上場,也正是我們借以成長成熟的因緣,正所謂生活即修行啊!
接下來的這一段更是對這一部分更加溫情的描述:"當他們抱著嬰兒時的我們,他們的自信,當他們曾經允許我們的焦慮自體和他們的寧靜融合時,他們的安全感-----通過他們平靜的聲音或者抱持我們貼近他們放松的身體------將會被留存在我們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