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軒劉沅《恒言·心性類》淺釋
劉沅,清代學者,字止唐,號槐軒,四川雙流人。他學識淵博,著作豐富,其學術思想以儒學為主,兼及道、佛,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代表作《槐軒全書》匯聚了他的主要學術成果,是研究劉沅思想的重要資料。
心性類
道該萬事,事悉由心。而發心性之理,不明倫理,無由而正,故次人道。
【白話】道涵蓋了萬事萬物,而萬事萬物的根源都在于心。要闡發心性的道理,如果不明白倫理,就無法使心性得到端正。因此,心性次于人道。)
【淺釋】這里強調了心在萬物生成和道理闡發中的核心地位,同時指出了明白倫理對于端正心性的重要性。
萬事萬理具于心,而心有人心、道心。道心,天理;人心,私欲。自天而之人,七情賊性;自人而之天,節情復性。以心為性者,惑焉。
【白話】萬事萬物的道理都蘊含在心中。而心又分為人心和道心兩種。道心代表天理,是公正無私、順應自然的;人心則代表私欲,是容易受到外界誘惑和私念影響的。從天理(道心)到人心(私欲),七情六欲會損害人的本性;而從人心(私欲)回歸天理(道心),則需要節制情感,恢復人的本性。那些把心當作本性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迷惑。
【淺釋】第一句闡述心的內涵,通過對比人心和道心,強調了道心在人的修養和行事中的重要性。第二句強調節制情感、保持本性的重要性,以及人心和道心之間的動態平衡。第三句是對前面內容的總結,暗示了修養心性、保持道心的重要性,以及避免被人心(私欲)所左右的必要性。
性本無為,以心為用。非心亦何以見性?然必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始為心之正而性之著。一心也。人心、道心何以分?陰陽之氣,先天后天之理不同也。
【白話】本性原本是無所作為的,但它通過心來發揮作用。如果沒有心,又如何能夠顯現本性呢?心必須保持寂靜不動的狀態,當受到外界刺激時,能夠迅速感應并通達事理,這才是心的正確狀態,也才能使本性得以彰顯。無論是顯現本性還是應對外界刺激,都是心的功能。人心和道心如何區分?就在于它們所依據的陰陽之氣和先天后天的道理不同。
【淺釋】第一句強調了心作為本性表現的工具或載體的作用。第二句“非心亦何以見性?”進一步闡述了心與性的關系,指出如果沒有心,又如何能夠顯現本性呢?這里強調了心在認識和顯現本性中的重要性。“然必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始為心之正而性之著”描述了心的正確狀態和作用方式。“一心也”是對前面內容的總結,強調心的統一性和重要性。“人心、道心何以分?”一句解釋了人心和道心的區別。這里通過引入陰陽和先天后天的概念,進一步闡述了人心和道心的本質區別。
本段深入探討了心與性的關系,以及人心和道心的區別。強調了心在顯現本性和應對外界刺激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指出了人心和道心所依據的不同道理。
《中庸》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達道。”中和皆性也,致中和者,心微矣哉!
【白話】《中庸》說:“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原則。”“中”與“和”都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但要達到中和的境界,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對內心修養的要求極高啊!
【淺釋】這里,“中”指的是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處世原則,它是天下的根本,是萬物得以生長和發展的基礎。“和”則是指和諧、和睦,是天下普遍遵循的原則,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以及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共生。“中和皆性也”,強調了中和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人本身就具有追求中庸之道、追求和諧相處的內在傾向。然而,要達到這種“中和”的境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人的內心容易受到各種欲望、情感的干擾,導致偏離中庸之道,產生矛盾和沖突。“致中和者,心微矣哉!”提醒我們,要達到中和的境界,需要極高的內心修養。我們需要時刻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清醒,不被外界的誘惑和干擾所動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中庸之道,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以及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共生。
靜而一念不起,中也。動而萬理咸宜,和也。和本于中,養浩然之氣,漸臻于天理渾然,則不動心而性定,性定而施之萬事無不宜,故曰:一以貫之。
【白話】當心靈處于靜止狀態時,沒有任何雜念升起,這就是“中”的境界。當心靈處于活動狀態時,能夠順應萬物的規律,處理事情都得當,這就是“和”的表現。“和”是基于“中”的,通過培養浩然之氣(即正直、宏大的氣質),逐漸達到天理渾然(即與天理合一)的境界,這時心靈就不再輕易動搖,本性也就安定了。當本性安定后,無論處理什么事情都會得心應手、無往不利。因此,可以用一個貫穿始終的原則來指導我們的行為,這就是“一以貫之”的道理。
【淺釋】“靜而一念不起,中也”,強調“中”是一種內心平靜、無欲無求的狀態。“動而萬理咸宜,和也”,強調“和”是一種順應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和本于中,養浩然之氣,漸臻于天理渾然,則不動心而性定”則進一步闡述了“中”與“和”的關系,以及如何通過修養達到更高的境界。“性定而施之萬事無不宜,故曰:一以貫之”,這是對前面內容的總結和提升。
整體來看,這幾句深入探討了“中”與“和”的境界,以及如何通過修養達到這些境界。它強調了內心平靜、順應自然、正直宏大的重要性,以及這些品質在指導我們行為中的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