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修真養性,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也。僧羽譌(é,同訛)傳,誣其本始,儒者騖事為而昧心性,亦烏乎可?
【白話】明了自己的本心,就能見到自己的本性。那些能夠竭盡自己心力的人,就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本性。通過修煉自己的真心、涵養本性,就可以達到萬物之理都為我所具備的境界,反躬自問時,就能夠感到真實無欺。某些僧人或羽士(道士)傳播了錯誤的信息或教義,從而歪曲了原本的道理或起源。某些儒家學者過于追求外在事務,而忽視了內心的修養和本性的體悟。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淺釋】“明心見性,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強調認識自我本心、本性的重要性,以及通過盡心盡力去體悟本性的方法。“修真養性,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也”強調的是修真養性對于提升自我境界、認識萬物之理的作用,以及通過反躬自問來檢驗自己真誠與否的方法。“僧羽訛傳,誣其本始”可能是暗示我們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需要辨別真偽,避免受到誤導。“儒者騖事為而昧心性,亦烏乎可?”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為它偏離了儒家重視心性修養的傳統。
整體來看,這段文字強調了認識自我本心、本性的重要性,以及通過修真養性來提升自我境界的方法。同時,也批評了某些僧人、羽士和儒家學者的錯誤做法,提醒人們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需要保持警惕和辨別真偽的能力。
一念而人禽判焉。慎獨者,必凜帝天,十目十手,相在屋漏,所由云也。近人諱言神天而求克己,是以私妄日紛,無由自戢,豈知君子必畏天命乎?
【白話】僅僅一個念頭,就能決定一個人是像人還是像禽獸。那些謹慎獨處的人,他們必定敬畏上帝和天命,就像有十雙眼睛、十雙手在暗中監視著他們一樣。即使在隱蔽的角落里,他們也會謹慎行事,不做出違背道德和天理的事情。近代某些人忌諱談論神靈和天命,而只追求克制自己的欲望。然而,這種做法往往導致私心和妄想日益增長,無法自我約束。豈不知道,真正的君子是必定敬畏天命的嗎?
【淺釋】“一念而人禽判焉”一句,強調了人的念頭、意志在決定其行為和品質中的重要性。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其念頭總是符合道德和天理的;而一個邪惡、自私的人,其念頭則往往違背道德和天理,如同禽獸一般。“慎獨者,必凜帝天,十目十手,相在屋所由漏,云也”這句話,通過引用《大學》的語句和形象的比喻,強調了慎獨的重要性,即使在獨處時也要保持謹慎和敬畏之心。“近人諱言神天而求克己,是以私妄日紛,無由自戢,豈知君子必畏天命乎?”這句話,通過對比和反問,批評某些人的錯誤做法,強調敬畏天命在修養身心、克制私欲中的重要性。
這一段,強調了人的念頭、意志在決定其行為和品質中的重要性,以及慎獨、敬畏天命在修養身心、克制私欲中的作用。作者認為,只有那些謹慎獨處、敬畏天命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克己復禮、成為君子。
得天地之正氣,而后為人。未生以前,渾然粹然,性皆善也。既生以后,嗜欲生而七情擾,心不盡善也。故曰:性相近。
【白話】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人,是因為得到了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人在出生之前,其本性是渾然一體、純粹無邪的,都是善良的。人出生后,由于各種嗜欲的產生和七情六欲的干擾,人的內心不再像出生時那樣純粹善良。所以孔子說“性相近”。
【淺釋】“得天地之正氣,而后為人”,強調人的存在和本質,與天地之間的正氣緊密相連。“未生以前,渾然粹然,性皆善也”,是通過追溯人的本性來源,強調了人性本善的觀點。“既生以后,嗜欲生而七情擾,心不盡善也”,則通過對比出生前后人的心性變化,強調了后天環境和情感對人的影響。“故曰:性相近”, 這是借用孔子的話,對前面內容的總結和提升。劉沅先生認為,盡管人在出生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心性不再像出生時那樣純粹善良,但從根本上來說,人的本性還是相近的。這是強調人性本善的普遍性和本質性。
整體來看,本段深入探討了人的本質和心性變化的問題。它強調了人性本善的觀點,并指出后天環境和情感對人的影響。同時,通過對比出生前后人的心性變化,強調了保持內心純粹善良的重要性。
原心與性之分,其必知天乎?天以陽施而地應之,天理無不善。氣質有濁清,生而心含陰滓,故孔子名之曰“己”。譬諸連抱之木,中有蝤蠐,欲去其蠹,必盡戕其材。所以養浩然之氣,而后不動心也,孔子言克己即斯意焉,孟子始明示之耳。
【白話】探討心與性的區別,我們必須要了解天理嗎?天理通過陽氣的施予和地氣的應和而得以彰顯,天理本身是無不善的。然而,人的氣質有濁有清,出生后心中便含有陰性的雜質。因此,孔子將人的這種內在本質稱之為“己”。這就像一棵大樹,樹干中藏著蛀蟲,如果想要去除這些蛀蟲,就必然會傷害到樹木本身。所以,我們需要培養浩然之氣,這樣才能使內心不受動搖。孔子所說的“克己”,就是這個意思,只是孟子更明確地闡述了這個觀點。
【淺釋】這段文字中,劉沅先生首先提出了心與性的區別,并指出要理解這種區別,就必須了解天理。接著,闡述了天理的至善無私,以及人的氣質有清濁之分,導致出生后心中含有陰性的雜質。為了去除這些雜質,孔子提出了“克己”的觀點,即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和雜念。接著通過比喻,進一步說明了“克己”的必要性,就像去除大樹中的蛀蟲一樣,必然會傷害到樹木本身,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大樹的健康生長。最后,作者指出孔子所說的“克己”與孟子所闡述的觀點是一致的,都是強調要培養浩然之氣,使內心不受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