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吃午飯時,兒子突然說:“媽媽,我聽見我的心在說話。” 我笑了笑,表示理解,說:“媽媽有時候也會這樣。”兒子一聽來了興致,好奇地問我的心說了什么。我說,當媽媽想跟你發就脾氣、生氣的時候,我心里的另一個自己就會說:“媽媽愛寶寶,不要生氣、發脾氣,好好說話!” ?當我特別想吃垃圾食品時,我心里的另個自己就會說:“身體健康更重要,忍忍不要吃了吧!” 兒子聽著呵呵的笑,我知道他聽懂了。
我們的心里都住著一個小人,好與壞、善于惡、理性與感性,我想給他說的更多一點,怕他聽不懂,又怕自己解釋不清楚,還是怕耽擱了吃飯,不知道。
晚上兒子在畫畫,我在看小說,就聽小家伙自言自語說,哎呀,紙不夠了。“媽媽,你去幫我拿紙唄!” “自己用完了自己去拿,我在看書!”我拒絕了他。接著,“好媽媽,好媽媽,求求你了......” ?我想到了自己在寫“我不想讓你說我5歲了”時的心里感受,想到了那時對自己的提醒。“好吧,我去幫你拿!” 在我起身的時候,兒子呵呵的笑了,追問“媽媽,你為什么又同意幫我了?是你心里的另個自己告訴你的嗎?” 我笑著親了他,“是呀,她說,我愛寶寶,就去幫他吧!”
每個人心里都住著個小人,住著另外一個自己。關鍵是你是否覺察到了她(他)的存在,并且作出最準確的判斷,找到自己當時最真切的需求,當然前提是要滿足了法律、道德、倫理等諸多外在必須因素的條件下。
5歲的兒子,竟然覺察到了自己心里的另個聲音,現在想來,真應該是一件值得驚喜的事情呢!真后悔,昨天沒有問問他,他的心在說什么?說什么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兒子覺察到了自己心里住著的小人——另個自己,也提醒了媽媽要覺察、關心自己心里的小人,要傾聽自己的心聲。
接下來,在這個話題上,我還要再展開點.什么呢?
no.1,單純時間單獨話題跟兒子再聊下,把吃飯時想說沒說的補上。
no.2,關注自己這方面的學習與思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