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風雨誰評說(十八)
08. ?攻伐徐國,其實也敲打了不安分的楚國
周穆王十四年,周王室滅亡了徐國,逼得徐偃王跳海自盡,總算達到了目的。在此次滅徐戰(zhàn)爭中,楚國是很乖順的,堅決的服從了周王室的號令,當然,這里也有徐國在東南勢大,已經(jīng)威脅到了楚國的成分。但是,應該看出,周穆王時期,周王室和“蠻夷”楚國相處的還不錯,互動有致,共同滅徐,即是佐證。
周穆王執(zhí)政后,周王室一改周昭王時期南下荊楚征伐拓土的國策,將目標指向了西北的犬戎、東南淮夷,這兩個地方,一個是周王室的大后方,一個是富庶的賦稅重地,自然是首先為周天子看重的。荊南地區(qū),雖然有著周王室看重的銅礦資源,但其實,更大的隱患是哪個從立國時就不安分的楚國。
我們回顧一下發(fā)現(xiàn),周昭王南征荊楚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滅楚,無奈殞命漢水,大業(yè)未成
周昭王應該是預料到了楚國的野心和周王畿南疆的危機,楚國憑著天高地遠,周王室無法顧及,一直在不動聲色的開疆拓土,吞并周邊部族,邊界已經(jīng)和漢水諸姬接壤,如果任由其下去,漢水諸姬遲早也將被其吞滅。
所以,周昭王才傾全國之力兩次征伐荊蠻,名義上是安定南疆秩序,開發(fā)南疆資源,實際上是將楚國周邊全部劃入周王室的勢力范圍,名正言順的昭明天下此乃周王室的直轄王畿之地,如此一來,楚國如果膽敢像原來那樣揣著明白裝糊涂恣意侵占,那就是冒犯天子,周王室可以直接將之滅國。從這角度來看,周昭王的確是雄才大略,深思熟慮的一代雄主,哪些后來史書中強加給昭王的“微缺”之詞,應該是沒法明說周昭王的戰(zhàn)略步驟,只得含糊的將責任推給了沒有完成既定使命的周昭王姬瑕了,看來,周昭王也真是夠委屈了。
聰明的周穆王只有積蓄力量,以待來時,無奈,再也沒有了機會
而當下的周穆王,雖然非常明白其父周昭王的戰(zhàn)略步驟,但無奈,西六師的重建,已經(jīng)耗費了周王室的全部國力,再加上大舉攻伐淮夷,滅亡了徐國,已經(jīng)精疲力竭,當下,只有將荊南地區(qū)的攻伐暫且擱置,待周王國恢復了強盛再說。如此這樣,就修復了昭王時期,周王室數(shù)次南下征伐荊越,動了楚國餐桌上奶酪的裂隙,自然,楚國也投桃報李,服從王室號令,傾全國之力協(xié)助周王師一舉攻滅了淮夷徐國。此相安平和的關(guān)系一直持續(xù)了百年之久,情感乎,利益也!
說一下楚國吧
楚國,自然是和自恃血統(tǒng)高貴、歷史悠久的徐國是不同的。楚國,歷史短暫,出身貧寒,雖然自稱其祖上為祝融之后,但那早就是千年以前的事情了,無法考證。即便是真的,那也早就敗落了,如同三國時期劉備自稱為中山靖王之后,但當下卻僅僅是販履之徒罷了。
商紂王時期,楚,僅僅是荊楚地區(qū)的一個部族,在商王室眼中,荊楚稗濕之地的一個部落是入不了其法眼的。其族長鬻熊看到了岐周的崛起,大有取商而代之的跡象,則不遠千里來到西岐,主動結(jié)盟周文王姬昌,奉周為盟主,這也就是提前燒上了香。
周立國后,自然要對從前的擁戴者分封行賞的,因其地處偏僻荒蠻之地,被賜予了子爵,爵位雖然不高,但總算已經(jīng)成了周王室天下的一方諸侯了。新近分封的華夏腹地的姬姓諸侯、先圣之后各諸侯,自然是看不上楚國的,謂其“披發(fā)文身”,私下稱之為蠻夷,連從商王室延續(xù)至今的淮夷諸國也瞧不上楚國,很少與其往來聯(lián)絡。即便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打出的旗號仍然是“尊王攘夷”,此處的“夷”,指的就是楚國。只不過此時的楚國已經(jīng)很強勢蠻橫了,讓江漢諸姬膽戰(zhàn)心驚,讓中原諸國又恨又怕。于稱霸的齊桓公順應大勢,打出了符合天下民意的口號——“尊王攘夷”。
再接著說一下楚國的辛酸史
熊繹為鬻熊曾孫,楚國的始封君主,《清華簡·楚居》記載,因為其國內(nèi)實在太窮了,熊澤曾經(jīng)帶領臣下在鄀國盜牛祭祀。《國語》記載,楚國國君熊繹與鮮卑首領在諸侯會盟上,一起負責"守燎",即地位低下,大廳是沒有其席位的。上述事件相互佐證了羋楚建國之初的貧弱狀況。
楚國雖屬“南蠻”,但好歹對周王室有擁戴之功,但周王室對楚的輕視,讓楚國一直不痛快,這也促使楚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左傳》《史記.楚世家》。經(jīng)過熊繹至熊渠數(shù)代君主的努力,楚國疆域不斷擴展,國力不斷增強,由一個方圓僅有五十里的小國,發(fā)展成為泱泱大國,是現(xiàn)實版的勵志篇。
周王室對于倔強不認命,銳意進取的楚國,自周夷王時期,其實已經(jīng)失去了控制,幸好有晉國、齊國與其抗衡,扼制了其北上的步伐,從而消磨了楚國的銳氣;到了春秋時期,更有新興的秦國在西南的巴蜀之地與楚國爭斗得你死我活;同時,東南方向的吳國也強勢崛起,在東南方向和楚國爭奪進入中原的控制權(quán)。如此幾個方向的圍堵,硬生生磨平了強蠻楚人的棱角,使得楚國失去了爭奪天下之機。
評說:楚國,從一個區(qū)區(qū)五十里的子爵小國,在荒蠻稗濕之地不氣餒,不認命,步步進取。短短數(shù)代,即發(fā)展為一個方圓千里,帶甲十萬的泱泱大國,豪不遜色于出生即在羅馬的齊、晉,這是一個奇跡,更是不屈不撓的典章,贏得了中華歷史大家的極高贊譽。自春秋時期的《左傳》成書后,其中的“步履襤褸,以啟山林”,即已成為稱頌楚國君臣的勵志典故,至司馬遷的《史記》,更是將此贊語又贈給了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