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風雨誰評說(十七)
07. ?說一說系出名門的徐國
其實,徐國,也是系出名門,歷史悠久,立國之祖為皋陶之孫、伯益之子,起因是:
夏禹治水過程中,得到了伯益的大力支持。
伯益因為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封為嬴姓(注意了,嬴姓也是日后一統天下的秦國的國姓和戰國時期趙國的國姓,他們都出自同一個先祖伯益,只是,世事變遷,商周時期,淪落為了隴右的西戎一族)。當時,伯益聲望很高,且又是上古四圣之一皋陶之長子,因此,大禹仿效堯帝、舜帝的禪讓制,提前冊立伯益為繼承人,所以,不出意外的話,伯益應該是繼大禹之后的下一任天子。
大禹駕崩后,伯益也仿效舜、禹即天子位時的既定模式開始了像模像樣的表演:視先帝為父,守孝三年,而后,再表演一下謙遜地讓位給大禹之嫡子啟,自己隱居于箕山之北,而后等待著啟再三卻讓,群臣一致擁戴先帝夏禹冊立的繼承人,也就是自己,如此,完美收場,又可成就一番傳頌千古的禪賢篇章。但這一次,出了意外,伯益著實被坑了一把,其實,夏啟根本就沒有打算按照上述思路出牌——你讓,我則當仁不讓,直接上位。伯益尷尬了,無奈啟已經提前做足了功課,得到了四方諸侯的擁戴,灰溜溜的伯益只得接受既成的事實,轉而擁戴夏啟順應民意繼為天子。
好了,堯舜禪讓制,到大禹這里,結束了!
夏啟六年,伯益被他人殺,原因不明,歷史從無記載,但因其特殊的“前儲君”身份,當時天下眾說紛紜。為了安撫人心,夏啟重葬了伯益,并將伯益次子若木封在徐這塊地方(蘇北),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公認的血緣始祖。歷夏、商、周三代,徐國都是東夷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又因其血統高貴,一直得到了歷代中央政府的關照。
評說:如何看待已經冊立的“東宮儲君”伯益失去天下之事呢? 其實,按照正統觀點,堯舜禹時期,尚沒有形成嚴格的父死子繼的帝位繼承制,倒是“禪位制”已經成為帝位更替的約定機制。為什么稱其為“禪位制”呢? 蓋因為此時,所冊立的“東宮太子”并不一定是自家孩子,而是被天下人公認的優秀人才,且品德服眾。虞舜、夏禹、伯益,皆為如此,但為何伯益沒有順利接班呢?
歷史上對此事的記載從來都是諱莫如深的,應該是夏禹有了“私心”,提前為自己的兒子夏啟能夠成功奪位做足了功課,提前布好了局,給天下四方諸侯許下了愿。
寧負天下不負“帝王之位”,夏禹,的確是個“狠角色”,請看: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夠狠! 巡游天下,紹興會稽山會盟諸侯,因防風氏路途遙遠遲到,當場斬殺立威,還是一個字,“狠”。 而其子夏啟也應該是個“狠人”,對“前太子”終究放心不下,如鯁在喉,終于在六年后也讓其“被害了”,徹底斬斷了哪些“復辟”之心。
大凡世人,皆頌揚先古圣人堯、舜、禹,哪有記得伯益治水功蓋世呢?
好了,我們還是繼續關注伯益后人若木建立的徐國吧。
成王、康王時期,徐國南遷到泗洪一帶,即從蘇北遷到了淮河流域,從東夷變成了淮夷。
穆王時,徐國施德政,行仁義,結眾心,頗得百姓擁護,曾聯合東南九夷率兵西征,與周對峙,穆王忌,暫認可了徐君為東夷諸侯的方伯盟主。
這番作死的“神操作”,引起了西周朝廷的極大擔心,也讓臨近的楚國不安。禍端將至,徐國君臣卻渾然不覺,興意闌珊,一直沉浸在千年立國的夢境中,總認為憑自己高貴的血統和廣泛的人脈,周王室會一直容忍他,寵著他。
別忘了,世事無常,自己的先祖伯益不也是從“法定的東宮太子”被殘酷的廢黜了嗎!
周穆王十四年,趁著穆王西巡昆侖會王母之際,徐國君臣又玩了一把領兵侵周的瀟灑。唉,你當這是騎馬做游戲么? 可惜,這次玩大了,周穆王姬滿,也是個“狠角色”,借此機會,周穆王責令楚國舉兵自西向東討伐,大周王師從北向南夾擊,終于,徐偃王大敗,棄國北走,先到彭城,眼見得周王師這次是下了狠手,不依不饒追擊趕來,只得又轉逃海濱,投海而亡。
由于徐偃王在淮夷諸國聲名遠播,民眾對其之死甚為哀憐,為安撫東夷淮夷,體現周王室的“仁德”,周穆王在擊敗徐偃王后,再次冊封徐偃王的次子寶宗為子爵,置都彭城,遠離淮南,繼續治理徐國。
評說:看到周天子的神操作,和當年夏啟對付伯益的手段如出一轍,殺其父,立其子,既彰顯國法,又撫其后人,恩威并舉,以堵天下人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