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恰好看到某知名經濟學家在其公眾號寫的一篇文章,其中談到了面對人生的種種苦難,應該懷有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面對環繞自身的艱苦困境。
曾經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對于東坡先生的遭遇記敘頗為詳細,不過林先生的文字清新淡雅、沖淡恬靜,在很大程度上,他寫東坡先生,倒也是很合適。因為二位先生一古一今,似乎也從來沒有罵過人,即使對人憤怒了,也只是戲謔加委婉的諷刺,絕沒有慍色體現在臉上。
這種隨遇而安的品性其實是一種珍貴的修養,而具備這種品質的人,是需要絕高的天賦的。
清末出現了一批數量可觀的描述中國人生活的書籍,這部分書籍有趣就有趣在,基本上都是外國的傳教士寫的,配圖中的中國人,基本上都是面黃肌瘦、神情麻木眼神呆滯的。中國人從春秋時代的光潔純大的精神品格,到近現代二目無神的麻木,兩千多年的時光中,不缺少天賦極高的人,但是為什么絕大部分的國人都墮落到形容枯槁的境地,本質上還是因為生活的不易,慢慢磨光了所有本應萌長的珍貴品質,例如天賦。
因此那些能夠寫下“隨遇而安”的文字之人,當然是具備了不被磨光的實力,才能在書齋中,慢慢寫出來這些脫離實際的教導性文字,因為沒有后備實力的支撐,隨遇而安的心態也是決不能夠練成的。當然天生爽朗、雖窮到骨髓,卻反而能想開的人,不在討論之列。因為他們屬于上帝不小心造就的奇葩,出現的概率是可以忽略的。
對于絕大多數的人來說,守住當前的生活狀況其實已屬不易。而選擇做一個隨遇而安的人,其實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也恐怕是奢望。被迫接受環境的選擇,并能在其中努力做到隨遇而然,也算是普通人中的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