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波
記得小的時候,有一次和父親去公園玩,看到有個人擺地攤,手里拿個袋子,外面有不同顏色玻璃球。玩法是通過抓袋子里的玻璃球,最后通過抓出來玻璃球的數量來判斷輸贏。攤主旁邊圍觀了許多人。
忘記是自己主動要玩,還是父親鼓勵。自己玩了幾次,最后越輸越多,記得總共輸了27塊錢,90年代27塊錢應該至少相當于現在的270元吧。當時父親估計月工資也就100元吧。印象最深刻是,輸了之后,父親惱羞成怒,當著很多人面前罵了自己,現在我還記憶猶新,長大了之后一直怨恨父親,為什么要責怪我,不是也是你同意的么?
現在想想,也不能完全怪父親,他沒學過概率統計,不能用科學去看清這里的騙局。
當時的玩法類似如下的玩法:
一共24個玻璃珠,一共3種顏色,每種顏色8個,抓獎者要從這24個玻璃珠中抓出12個,要是其中一種顏色有8個,另一種顏色有4個,一種顏色沒有,這就是所謂的840,在這樣情況下獎抓獎者300元,而如果要是抓出了543,也就是一種顏色5個,一種顏色4個,另一種顏色3個,抓獎者就要交給拜攤人30元。
剛開始或許還能贏幾把,但是玩多了就會發現越輸越多。
以上就是個關于概率和排列組合的數學知識在現實中的應用。
現在,有時總是報怨中國的教育體制,只是停留在書本上,實際只是為了自己不學習找借口。
工作后一直自傲于于學歷高,但是工作時并沒有考慮自己學的知識如何應用于實踐?能解決什么問題?所以,慢慢工作變成給別人工作了,工作中的學習也沒想怎么改變生活。想想那些沒上過什么學的人為什么可以活的不錯。應該是他們不以獲得知識為驕傲,而更重視的是,知識如何應用,不斷在實踐中增加具體能力。
抱怨學知識沒用,實際是自己沒有掌握知識并且應于實踐。
覺得這個知識沒用那個沒用,都不去學習弄懂,最后變成一個不去學習的人。
這就是一個人的心智模式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
學校一直在教育學知識,但是很少應用到實踐中去,所以,學生大多覺得沒用而厭學。而那些不問知識有沒有用,就是一直把它學好的學生,而且會不聽問這個知識還可以用在什么地方?他們真正應用后就知道學的到底有什么用了。
以后,應該把諸如學歷這樣的無用詞語刪掉,應該多問問自己到底能解決多少問題,這樣自己的價值也會越來越大。
這一次沒能之前一直都是愛學習的人,但是呢,一直把血型都停了的書本上,你要知道收獲時間,比如說,嗯,大學呢?而且學的專業呢?嗯,一直覺得不喜歡然后,嗯重慶的都是中等左右,嗯,都沒有好好想一想自己所學的知識呢?嗯,可以應用在生活中哪些地方
現在煩死了,嗯,不能期望去改變風,但是呢,現在有時候可以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嗯,你變了,自己不會呢,在自己的下一代人的身上同樣犯錯,就算同樣的錯誤。比如那如何啊徐恩,看著是怎么樣的呵,餓如何教孩子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