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個小時的時間,絮絮叨叨著一個家庭、幾個少年、一個時代的雞毛蒜皮、家長里短,算有熱血也不過家常,人生不就是屁大點事的生活么?
電影再激烈不過內心,再慘淡不過現實。楊德昌這種導演就是喜歡把內心所有的色彩壓成現實的黑白,不緊不慢的說著,把大情緒壓縮了拍,把小情緒放大了說,平靜、細致。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改編自臺灣未成年殺人真實事件,楊德昌喜歡把電影里的每一個人都塑造得有血有肉平凡但典型的人物,不管以哪些人為核心,他都會照顧到社會之下、電影之內大部分人的生存現狀,很多和故事無關緊要的東西被揉進來,或許會顯得冗長、平淡,但卻變成了更好的電影。
小四這個人像一個問號,他有自己的原則,但是這套原則卻處處碰壁,于是他到處詢問為什么?可又不滿意任何人的答案。他崇拜Honey,但Honey很快就死于非命,他當小馬是哥們,但小馬卻和她喜歡的女人搞在一起,他愛上小明,卻發現小明可以依附于任何人,他發現自己邏輯在哪都行不通,最后他在和小明的談話中他把刀刺向了小明,說“你不可以這樣被人瞧不起”,誰都沒能給這個迷茫少年一個答案。
小明周旋于眾多男人之間,她其實最明白這人與人之間或是社會的,她愛Honey、愛小四或許也愛小馬,可她的愛天生會趨利避害,這也許來源于本性,也許來源于家庭。而小馬其實也是一個有自己原則的人,只不過他的原則更加適用于當時的社會,他不在意女人,這一點在剛認識小四的時候他表明了,因為女人讓自己狼狽是最不值得的事情。
Honey是個講道義人情的人,所以小馬和小四才崇拜他,只是離開臺北半年,他當初秉持的道義的地方變成了小混混撈錢的地方。從某個角度看Honey和小四的爸爸很像,小四的爸爸也是很正直、很重情義的人,只是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想要貫徹終身的那套大義在這個勢力、冷漠的社會和人之間已經不適用了,每個人都在為謀取看得見的利益而不擇手段。
社會人際的現實和冷漠讓生活壓抑和不安,小四家庭就像一個風雨中搖擺的盤子,岌岌可危,總讓人害怕一個不小心就會摔得支離破碎。不過啊人又都是又韌性的,在小四爸爸被拘留之后,家里該曬被子曬被子、該過日子過日子,不管發生什么,也得不動聲色的繼續過日子,要哭就找個沒人的地方哭,哭完了該干嘛干嘛,這是生活不變的定律。
這樣動蕩和冷漠漸漸讓少年感到不安,于是他們會過分的敏感甚至病態,小明和小四就是這種動蕩和冷漠之下的產物 只是一個選擇附合、另一個選擇對抗而已。還有小翠這種享樂主義,開心就好,沒什么悲觀情緒,因為她不在乎,這是另外一種更加狂妄的冷漠。在這些年輕人眼里,道德似乎變得不重要,社會美德就更加的不屑了。
很明顯的可以看到,大人們的圈子又在小孩子身上重現了,那些性格特征、思想認知、行為方式甚至是變本加厲的根治于這些孩子當中,所以社會依舊會“壞”下去,和現在或者以前一樣。小四和他爸爸都是想要改變這個世界的人,但是最后都沒有好的收場,因為世界從來沒有因為誰而改變過,哪怕是改朝換代,也從來沒改掉過官場的烏煙瘴氣。
電影很平靜、哪怕涉及了黑幫、青春、殺人依然還是楊德昌的調調,內心的波瀾永遠被壓抑著,生活的蒼白永遠在被放大,大部分都腆著那張臉面無表情。有人苦笑、有人大笑,不過笑起來總那么讓人糟心,還是面無表情的面癱看起來讓人心安,不信你去照鏡子,你會發現你和他們有一樣的表情。
真的必須佩服楊德昌的洞察力,雖然平淡但是一針見血,感覺活生生在眼前展開了一張當時臺灣社會、中年以及少年的生活畫卷,百態俱現。跟上社會的人自鳴得意,根不上的人自怨自艾,而迷茫的少年們終將會走上那些人的老路,發生天差地別變化的因子在就埋在了他們的血液里,而苦悶和不安將永遠都伴隨他們。
青春啊,是每個人最不成熟的作品,但它依然有它的作用,當你老了,你會發現你后來所以的作品里,都有它的影子,雖然它青澀的不成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