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2019年溫州市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課堂變革展示活動
授課地點:溫州市外國語學校婁橋分校
授課年級:八年級
執教者:陳森森(溫州市繡山中學)
激趣導入:
視頻播放
師:這個人想上馬,但是上不去,你給她想想辦法,她怎么能上去?
生1:我覺得可以給馬裝上馬鞍和馬鐙。
師:在這里老師給你展示一張圖。結合圖片,說一說馬鐙是什么?有什么用?
生1:從馬身上垂下來,有個環的那個。在騎馬的時候,可以讓腳有地方放,騎馬的時候上馬可以更方便。
師:大家都認同馬鐙是騎馬和上馬的時候用來放腳的。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這樣一個小小的鐵具曾讓強盛的羅馬帝國滅亡并且使歐洲的文明煥然一新。就是這個小小的馬鐙。
師:馬鐙,為什么能帶來這么大的影響?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進入今天的學習。出示課題——從馬鐙看中世紀歐亞國家間的文明傳播。
新課教學:
環節一:探馬鐙之起源
師:關于馬鐙,老師得從這兩張圖片說起。老師曾經到達過一個地方——河北省邯鄲市,發現在邯鄲有非常多許多座這樣的塑像。
師:老師很好奇,問了當地人才知道,這座塑像叫胡服騎射,馬上的英雄是趙武靈王。為什么在那里有這么多塑像,背后有這樣一個故事。
師:在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為富國強兵,采取西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學習騎射。很快使趙國成為七雄之一。現在,我們仔細觀察這兩座雕塑,發現有什么不同?
生:位于邯鄲東環路高速公路出口處的那座雕塑,有馬鐙;而位于邯鄲火車站廣場的雕塑卻沒有馬鐙。
師:哪一座雕塑才是正確的呢?在戰國時期到底有沒有馬鐙?
生:沒有/有。
師:你不太確定,因為你還沒有證據。實際上,歷史文物可以為我們做歷史判斷,提供證據。那么接下來第一個環節,結合老師在學習單第一段年代尺中間,展現的這些文物,你來判斷,這兩張圖片中間哪一張的雕像是符合歷史的?并且說明理由。
生1:我覺得火車站廣場的雕塑應該是符合歷史的。因為在學習單上的文物,我們可以得知,在公元前3世紀是沒有馬鐙的。秦朝的出土的這個文物顯示當時馬上是沒有馬鐙的。而且胡服騎射是在公元前四世紀,是比這個要早上一個世紀的,所以我認為當時應該是沒有馬鐙的。
師:那么高速公路出口處的雕塑是不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呢?馬上騎射最早可能出現在哪個朝代?結合文物推斷。
生2:我覺得馬上騎射最早出現在公元前四世紀左右,也就是在戰國時期。
生3:我覺得應該是出現在西晉的時候。因為從圖上可以得出,西晉的秦馬俑有馬鐙。
生4:我覺得應該出現在東晉。因為西晉的馬只有單鐙。
師:那么在單蹬的秦馬俑上,騎士的腳是放在馬鐙上的嗎?
生4:不是。
師:那它有什么用?
生4:方便上馬。
師:那根據大家剛剛的分析推測,西晉時期的馬只用單鐙,是為了方便上馬的。那從單鐙到雙鐙,馬鐙的功能產生了什么變化?
生5:單鐙是為了上馬方便,而雙鐙是為了騎馬的時候可以更方便射箭,有了著力點,可以解放雙手。
師:很好,所以從單鐙到雙鐙,馬鐙的功能增加了。那么這樣的變化與十六國時期具裝馬俑有什么聯系呢?
生6:解放雙手,可以做更多動作,戰斗力會增加。
生7:馬鐙發明之后,使得一個兵種的戰斗力更強了,也就是騎兵,所以他們愿意花更多的錢來保障騎兵的戰斗力。
師:對,十六國具裝馬俑的出現,意味著馬鐙帶來戰斗力的增強。所以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到了唐朝時期,騎兵稱為主要兵種,用于大規模作戰。唐王朝正是憑借強大的騎兵一舉擊敗東西突厥、吐谷渾等周邊游牧民族,創造了農耕民族大規模戰勝游牧民族的戰爭奇跡。
環節二:究馬鐙之傳播
師:那么老師有一個疑問,被擊敗的游牧民族,帶著馬鐙開始了遠遷,他們去了哪里呢?請同學們結合學習單中的年代尺,繪制馬鐙傳播的路線。
學生繪圖,展示,分享。
生1:(學生上臺展示)從年代尺上可知,五世紀時朝鮮半島出土了馬鐙,六世紀時到了突厥,七世紀時到了波斯,七世紀初時馬鐙了傳入了阿拉伯,東羅馬帝國和東歐出現馬鐙,之后是西歐和北歐。
師:老師這里有一個疑問,有沒有可能馬鐙是從中國直接傳入突厥的呢?
生:有。
師:我們可以在課后繼續搜索證據,是否有可能是中國直接傳過去的?那么從這幅圖中我們可以知道,馬鐙最終傳到了哪里?
生:歐洲。
環節三:析馬鐙之影響
師:那么,馬鐙傳到歐洲后,給歐洲帶來了什么呢?給大家看兩張圖。
生1:傳入歐洲前士兵手上只有一把刀,傳入歐洲后士兵手上拿著長矛。武器上發生了變化。
生2:和原本的中國有些類似,原本的馬上下面是皮質的東西,馬鐙傳入后馬的身上換上了金屬類防御裝備,說明馬鐙傳入后歐洲騎兵的戰斗力提升。
生3:圖一中的士兵,雙手和腿幾乎是裸露的,馬鐙傳入后士兵的護具大面積增加。
師:很好,那接下來再給大家看一組數據。
出示材料:公元806年查理曼大帝時期保留下來的一份記錄表明,當時的重騎兵需要自備戰馬、盾牌、長矛等一套裝備的花費可以購買23頭健壯公牛……要維持一名騎士平日與戰時各項花銷,至少需要300英畝耕地和超過100名隸農的勞作。
師:這組數據告訴你什么?
生1:馬鐙傳入后騎兵受到重視,裝備得到提升,但是同時給奴隸增加了負擔。
師:這說明騎兵的裝備很貴,那請問有誰可以給這些騎兵的帥氣買單呢?
生2:國王和貴族。
師:為什么國王和貴族愿意花錢為他們買單?老師這里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材料,學習單上的任務三。帶著兩個問題閱讀資料。1、誰為他們買單?2、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
學生合作學習,反饋分享。
生1:國王與貴族為他們買單。因為在當時的中世紀戰爭頻繁,需要有壓倒性的優勢來攻占其他國家,是自己更加強大。
師:所以國王和貴族想要利用這些騎兵,維護自己,抵御敵人。
生2:當時戰亂不斷,農奴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他們可能會擁護一批人來保護他們。
生3:我認為是奴隸主。
師:我們剛剛圖片當中看到的是重騎兵,這些重騎兵的裝甲非常沉。重騎兵和騎士有什么區別?
生4:我認為重騎兵是一個兵種,騎士是一類人。
師:為了讓這些騎兵為自己更好的服務,國王和貴族將土地和奴隸分給騎士,這些騎兵就有了新的名字叫——騎士。騎士是一個階層,那么這些騎士需要做什么事情?
生5:效忠領主,保護自己的領土和農奴。
師:所以你會發現這個時候騎士成為了封建制度中的一部分,這些貴族通過冊封使騎士也成了貴族。所以騎士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維護和促使西歐的封建制度的建立。那這些跟馬鐙到底有什么聯系?
生6:我認為馬鐙將馬和騎兵融為一體,可以讓他們有了重甲和長矛的組合,讓他們有了力大無比的打擊方式,導致人們對它進行重視,維護了自己的利益,進而維護了封建制度。
師:這些實際上都是馬鐙的影響。而它的影響主要是對歐洲的影響。剛剛我們說馬鐙起源于哪里?
生:中國。
師:起源于亞洲的馬鐙,傳入歐洲之后使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在后來,2016年時中國科學院經過三年的研究推選出“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88項,馬鐙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水稻栽培、地動儀等項目入選。
任務四:撰寫頒獎詞
學生獨立完成,分享。
生1:馬鐙的發明不僅使中國這個農耕文明成功擊敗了突厥等游牧民族。它傳到歐洲后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不僅使歐洲誕生了一個新的階級,還維護了歐洲的封建制度。馬鐙的結構非常簡單,但是它在亞歐都掀起了巨浪。所以我們要頒獎給它。
生2:它橫跨亞洲和歐洲,在戰爭中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在騎射過程中保障了騎兵的安全,維護了歐洲的封建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發明創造,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是偉大的馬鐙。
生3:(有表情地朗誦)哦,馬鐙!你讓我變強。哦,馬鐙!你使我更帥。哦,馬鐙!你讓我為國爭光。哦,馬鐙!你讓我生活更好。哦,馬鐙!你雖簡單,但卻很亮。
生4:一對近似于半橢圓環狀的鐙環,它不僅標志著騎馬用具的完備,使騎兵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科技發明,還維護著整個中世紀封建的歐洲制度,象征了偉大的歷史文明,構造了中國與世界的歷史細節。
師:非常好。大家不單單能把歷史事件表示出來,而且有很多文化化的表述,真正成為了可以搬上臺面的頒獎詞。非常棒!那么實際上根據大家剛剛的描述,馬鐙在歷史上的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林恩懷特層這樣說過,大家一起來讀一下:
點題(總結升華):
師:剛剛有同學提到了,馬鐙其實見證了亞歐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當然亞歐國家之間的文明交流只有馬鐙這一個例子嗎?大家之前學過,在西漢的時候,開辟了“絲綢之路”,打通了貿易通道,非常多的物品像馬鐙一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們來一起看一下。
師:你能選擇一個熟悉的事物,來談談它對東西方文明產生的影響嗎?
生1:我看到了長頸鹿。這體現了動物物種之間的交流。
師:曾經在古代有人把他稱為“麒麟”。因為在中國古代就沒有出現過。
生2:我看到了玻璃瓶,我覺得推動了科學的發展。
師:西方把制造玻璃的技術帶到了東方。課本上還帶到了幾樣對歷史產生重要催化作用的發明:胸戴挽具、船尾舵、橘子——中國蘋果。我來布置一下今天的作業,挑選一個你認為有意義的發明,闡明它對東西方的影響。最后我們會發現,這些發明把東西放連結在了一起,而這些連結往往會促進人類的進步。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句話好嗎?
生:不同文明的接觸,以往常常成為人類進步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