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寫在看過張五常老師的那兩篇文章之后,也算是一個總結或者讀后感吧。)
開頭說明:知識是讀書的目的,考試只是其中一種測試方法(A Means)。
1.主體主觀態度:以理解代替記憶。明白了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含義,非常有助于記憶力。壞習慣有:①上課狂抄筆記,會引起分心(擴展:筆記分兩種,一種是要點筆記,第二種是問題筆記)②割裂課程章節聯系,要多想想章節之間的關系;③向高手學習,學其一二勝于學低手之八九。
2.客觀集中時間來思考和讀書。集中注意力,這樣興趣也會到來。
3.問比答重要。擴展:問題分三類:①是什么What(問的是事實);②怎么辦How(問的是方法);③為什么Why(問的是理論)。通過分類,就可以發現自己“不知”的所在,但是要自己先找答案。
具體而言,讀書和思考的過程有:
1.書分三讀。快讀大意,慢讀細節,選讀重點。
2.通過讀書產生問題,或者讀之前有了問題。問題要針對本質,一針見血,問得基礎,問的“淺顯”,要有不同答案得可能性。
3.有了問題后,通過分類,思考,自己感覺答案怎么樣,以預感而起,以想象力推敲,有了大概,用邏輯證實。
4.參考他人觀點。誰對誰非不重要。且人與人之間得觀點不因地位、權威、名氣而重要。重要得是思考過程和方法。高手之見,深入而廣泛;低手之見,膚淺而狹窄。
5.轉換下角度思考。細節與整體、遠近之分。
6.例子遠勝于符號。數學是以符號組合而成得一種語言;任何語言文字都是符號。例子要簡單貼切,例子要分真假,例子要新奇,例子要一般化。
最后,如果百思不得其解,真得想不起來,暫時擱置,等待,繼續思考。
文件:張五常《思考得方法》? 《讀書得方法》http://u.163.com/Gl2kSIWB? 提取碼: g2rMEr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