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新采148:明堂位·配得上孔子的魯國
孔子刪《書》、定《詩》、作《春秋》,承擔自己作為“天之木鐸”的使命,延續、光大文武之道,賡續自己偶像周公的禮樂理想,最終被后世奉為“大成至圣先師”。直到今天,我們所接觸到的中華文明,向上追溯的話,幾乎無不出自孔子。
孔子生時,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樞紐,上下傳承這件事,無法繞開他。孔子沒后,朱熹講“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儼然把孔圣人看作是中華文明的指路明燈。
這樣的人,總該有一個配得上他的邦國。
《禮記·明堂位》中,漢儒重新定義了魯國。從淵源上講,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周公的嫡子伯禽是魯國第一任實質意義上的國君。就文明傳承而言,孔子講“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魯國但凡向前再優化一步,就無不與道相合了。單純從禮樂文明傳承的角度講,齊魯是最接近于周公制禮作樂的文明社會的。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講,魯國至少有一件事兒是可以吹噓一番的,那便是終魯之世,始終沒有發生弒君篡權的血腥之事。充其量也就是國君在邦國中待不下去了,到其他國家搞個“政治避難”。
這樣的魯國似乎還是配不上孔子。于是漢儒積極夸張之能事,反正孔子講了“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杞、宋不足以再現和反映夏禮、殷禮的實況。孔子生于春秋之世,離周禮大盛之世最近,同時孔子又是“大成至圣先師”,是神一般的存在,周禮的盛況是完全應該在孔子的母國得以再現的。于是,漢儒沿著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世人所見之禮淵源在孔子所在的魯國,源頭在伯禽。而魯國之禮的淵源在文武之世,源頭在周公。周公制禮作樂的淵源在四代——對于有虞氏、夏后氏、殷商、周代四代之禮的集大成。
孔子是那樣的偉大,總得有一個與之偉大相匹配的母國。
(一)原文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房中。君肉袒迎牲于門,夫人薦豆籩,卿、大夫贊君,命婦贊夫人,各揚其職。百官廢職服大刑,而天下大服。
是故夏礿、秋嘗、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
大廟,天子明堂。庫門,天子皋門。雉門,天子應門。振木鐸于朝,天子之政也。
山節藻梲,復廟,重檐,刮楹,達鄉,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廟飾也。
鸞車,有虞氏之路也。鉤車,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綏,殷之大白,周之大赤。夏后氏駱馬黑鬣,殷人白馬黑首,周人黃馬蕃鬣。
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牝,周骍剛。泰,有虞氏之尊也。山罍,夏后氏之尊也。著,殷尊也。犧、象,周尊也。爵,夏后氏以琖,殷以斝,周以爵。灌尊,夏后氏以雞夷,殷以斝,周以黃目。其勺,夏后氏以龍勺,殷以疏勺,周以蒲勺。
士鼓,蕢桴,葦鑰,伊耆氏之樂也。拊搏,玉磬,揩擊,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樂器也。
魯公之廟,文世室也。武公之廟,武世室也。米廩,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學也。頖宮,周學也。
祟鼎,貫鼎,大璜,封父龜,天子之器也。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縣鼓。垂之和鐘,叔之離磬,女媧之笙璜。夏后氏之龍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
有虞氏之兩敦,夏后氏之四璉,殷之六瑚,周之八簋。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棋,周以房俎。夏后氏以揭豆,殷玉豆,周獻豆。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龍章。
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
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有虞氏之綏,夏后氏之綢練,殷之崇牙,周之璧翣。
凡四代之服器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君臣未嘗相弒也,禮樂刑法政俗未嘗相變也,天下以為有道之國,是故天下資禮樂焉。
(二)白話試譯
天子頭戴冠冕立于東階之上,夫人佩戴盛飾身穿華服立于內室。天子袒露右臂在廟門迎接犧牲,夫人進獻豆籩祭器,卿與大夫輔助天子,命婦輔助夫人,各司其職。若官員有失職的則嚴加懲處,天下因此無不敬服天子之盛德。
故而夏季的礿祭、秋季的嘗祭、冬日的烝祭、春日的社祭、秋季的省祭,乃至年終大蠟之祭,皆是天子的祭祀典制。
天子大廟即明堂,庫門如天子宮廷的皋門,雉門對應天子的應門。朝廷搖動木鐸宣令,象征天子政令通達。
廟宇裝飾著山形斗拱、彩繪梁椽,重檐復殿,楹柱光潔,門戶通透,反坫設于酒尊旁,高臺供奉玉圭,鏤空屏風陳列其間——這便是天子宗廟的華美規制。
有虞氏乘坐鸞車,夏后氏駕鉤車,殷商乘大路,周室行乘路。有虞氏以羽旌為旗,夏后氏用素綢旗,殷商尚白旗,周朝崇赤旗。夏后氏用黑鬃白馬,殷人用黑頭白馬,周人用鬃毛濃密的黃馬。
夏后氏祭牲尚黑,殷商用白色母畜,周朝選赤色公牛。泰尊為有虞氏酒器,山罍屬夏后氏禮器,著尊為殷商所用,犧尊、象尊乃周代重器。酒爵形制:夏后氏用琖,殷商用斝,周朝制爵。灌禮之尊,夏以雞彝,殷用斝,周用黃目尊。酌酒之勺,夏雕龍紋,殷刻云紋,周飾蒲草紋。
伊耆氏之樂以土鼓為節,草槌擊打,葦管制龠。拊搏、玉磬、柷敔、大琴、大瑟、中琴、小瑟,是四代傳承延續下來的樂器。
魯公之廟,如文王之世室傳統,武公之廟,如武王世室傳統。米廩之設,承自有虞氏的庠序,序學之設,沿襲夏后氏傳統,瞽宗之設,為殷商學宮的規制延續,頖宮之設,乃是周代學府的慣例。
祟鼎、貫鼎、大璜、封父龜甲,皆為天子禮器;越地棘矛、大弓,是天子武備。夏后氏用四足鼓,殷商立楹柱鼓,周朝懸鐘架鼓。垂制和鐘,叔制離磬,女媧傳笙簧。夏后氏以龍紋懸架,殷商飾高牙,周室垂璧翣。
有虞氏用兩敦盛祭品,夏后氏列四璉,殷商置六瑚,周朝陳八簋。俎案形制:有虞氏用梡俎,夏后氏用嶡俎,殷商為棋俎,周室造房俎。夏后氏用木制豆器,殷商琢玉豆,周朝制獻豆。禮服紋飾:有虞氏繡黻紋,夏后氏繪山紋,殷商飾火紋,周朝雕龍紋。
祭祀用牲部位:有虞氏祭首,夏后氏取心,殷商獻肝,周朝敬肺。夏后氏用明水,殷商尚醴酒,周朝重醇酒。官職數量:有虞氏設五十職,夏后氏增至百職,殷商擴至二百,周朝定三百職。旌旗裝飾:有虞氏垂綏帶,夏后氏束素練,殷商懸高牙,周室綴璧翣。
魯國兼容四代的服飾、禮器、官制,所以魯國之禮承襲的是天子禮制,可謂是天下禮制的源頭活水,所以能久傳于天下。其國君臣無篡弒之亂,禮樂、刑法、政治風氣未嘗崩壞,世皆稱魯為有道之國,天下禮樂典范盡取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