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21
今天是端午節,也是又一年的高考季。
距離我的08年高考,已經過去11年。雖然如此,那段挑燈夜讀,與書相伴,為理想風雨兼程的青春時光卻從未被忘卻。
而后因為發揮失常進入一個普通重點本科就讀,后蟄伏四年,像魯濱遜一樣在孤島堅守中考取了北師,又是四年埋首于典籍文獻紙堆中。從貧瘠的童年時偶然與書的相遇,至今加入新網師,閱讀始終(盡管也曾間斷)是我的熱愛,甚至是我求索存在價值的一種途徑。
而今又是一年高考學子,我卻在擔心,在三天高考的戰斗后,又有多少學子,還會執守閱讀的美好?欣聞書紙的香?去享受在閱讀中穿越時空、超拔自我的高峰體驗?甚至最可能上演的是,燒書撕書的集體宣泄?
不可否論的是,這是應試體制的一種應然,經歷中考高考,在大學期間、工作期間還能夠留存閱讀習慣的,是少數幸運且幸福的。哪怕是在我們的教師群體中,在這個最不應離開閱讀的群體中,堅持閱讀者,數量也并不樂觀。我身邊的教師同伴,桌面上幾乎沒有一本除教材教參練習以外的書,學校組織的讀書會,更是逃也似的溜之大吉。
為何現狀如此?
我輕易不敢妄下評判,但是這跟在少年求學時未能根植閱讀的良好習慣相關。習慣了功利性的讀書,長期缺乏真誠、優質、專注的閱讀帶來的滋養,而把閱讀當做重擔累贅,自然在松開考試緊箍咒以后,將之束之高閣,甚至嗤之以鼻。
因此可以理解,為什么世界調查人均紙質讀書的數量,中國僅為4本,遠遠低于其它國家民族:
韓國每人平均11本,法國每人平均14本,日本40本,德國47本,俄羅斯55本,猶太64本……
在最需要閱讀的年紀,我們耗費了絕大多數的心力在教材、教參和考試練習中;而又最最應當閱讀的群體中,我們不是遠離了閱讀,便是選擇了“假閱讀”、淺閱讀……
最值得慶幸的是,匯聚在新網師,還是一群愿意躬耕于深度閱讀和學習的理想主義者,雖然我們也許資質不一、背景相異,但我們懷抱同樣的愿景——通過啃讀,走進教育教學的曲徑通幽處,開出豐沛的生命之花。
而我們也理由相信,我們的孩子,也將因為我們對閱讀的堅守而改變,也將從我們的身體力行中,品嘗到閱讀的甘甜。因為,正如《圣經》所比擬的,閱讀就是那“流著奶與蜜的地方”。
下個三年,五年,十年,閱讀已經在我生命中改寫的基因密碼,一定還會導引著我,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最后,以我敬佩的孫影老師在最新一篇文章《至少再奮斗十年》中所寄語的為結尾:
“網師人,愿學習成為你的信仰!
網師人,愿你在這里精進不已,奮斗不息!
網師人,愿你在這里筑造、棲居、歌唱,共創精神家園!
網師人,愿你在這樣的學習共同體,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最重的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