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結婚=恐婚?
當代年輕人回避婚姻話題背后,究竟是獨立意識的覺醒,還是對婚姻生活的失望?
閱讀美國社會心理學名譽教授卡爾·M.瓦爾斯特倫與另外兩位作者合著的《親密關系:從婚姻到家庭》(第5版),開啟成功的婚姻之旅。
在探究婚姻的實質性好處之前,讓我們看看基于美國本土的一項研究——“人們為什么要結婚”。研究結果大體分為兩類:
一、為了正確的理由結婚
·獲得一段持久、安全的關系
·避免孤獨
·想要生育孩子
二、為了錯誤的理由結婚
·受另一方的外貌、經濟實力吸引
·外界環境的施壓
·對現實的逃避、反叛、循環或拯救
·通過與本土人士結婚獲取合法移民身份
由上述理由促成的婚姻,結婚理由即是結婚雙方所獲主要實質性好處。
不過,以錯誤理由為開端的婚姻顯然不會長久,正如因為對方外貌出眾走到一起的男女,婚姻關系也會隨著容顏老去而面臨崩塌。
幸福的婚姻關系究竟長什么樣?
在進行長時間、大范圍的調查研究之后,研究者們總結出以下幾個維系幸?;橐龅囊?/b>:
1.夫妻雙方擁有相似的背景
2.夫妻雙方擁有共同特征
3.夫妻雙方同時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地位
4.夫妻雙方公平且平等地為家務及養育孩子等事情付出
另外,要想在維系婚姻的基礎上,獲得高質量的幸福婚姻,必須清楚地意識到:“婚姻是一段旅程,而不是終點,旅程本身就應該是一種回報。”
有付出才會有回報,來自婚姻的回報時刻提醒我們:
1.對伴侶許下婚姻長久的承諾
2.接納伴侶原有的模樣并保持關心
3.允許婚姻維持彈性,即給予伴侶提升自我的空間
4.不時重溫婚約和誓言,如共度結婚紀念日等
婚姻可以結局圓滿,是不是就說明了單身不可取呢?
書本在列舉了所有類型的單身人士,并對相關概念進行解讀后,話鋒一轉,討論起一個問題“單身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個人生階段”?
就像小時候玩的玩具望遠鏡一樣,從不同視角看“單身”,你將得到“一種生活方式”和“一個人生階段”的不同結果。
人們保持單身是因為沒有伴侶比有不適合自己的伴侶更好,比如有一個有虐待問題、寄生問題的伴侶……單身意味著你只對自己負責,可以自由而不必受到配偶或伴侶的意愿影響。
如此看來,單身是單身人士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
不過,作者也提到:“單身還可以是一個生活階段,是過渡到下一生活階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用自由和自主換取與伴侶的親密關系及伴侶的陪伴?!?/p>
親愛的讀者,不管你現在正處于單身還是已婚狀態,你都要記得:任何狀態下你都握有持續成長的權利,你要做的就是保持學習動力,讓自己不斷成長、越發優秀。
單身時,我們可以韜光養晦,為戀愛與婚姻攢下足夠“資本”;
已婚后,我們需要砥礪前行,為幸福的婚姻打下堅實“根基”。
以上是我閱讀《親密關系:從婚姻到家庭》(第5版)的一些收獲與感悟,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