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名演,也沒有大場面,更沒有炫酷的特效,卻憑借其獨特的故事和嚴謹的情節,成為了票房黑馬,它就是電影《率性而活》。
《率性而活》是部韓國電影,上映于2007年,豆瓣評分8.3,當看到片名的時候,你會誤以為這是部雞湯式的勵志電影,實際上,它是一部全程無尿點的黑色幽默喜劇。雖然制作成本不大,卻拿到了不俗的票房成績。
《率性而活》講述了,新上任的警察局長因為被呆板的交警鄭度滿開了罰單,所以借模擬搶劫銀行演習的名義,設計謀讓看起來傻傻的度滿充當劫匪。劫匪迅速被警方逮捕,局長就能在媒體面前大出風頭。
但出乎意料的是,度滿把假扮劫匪的任務當成了工作,經過精心的準備,在演習當天,度滿專業的表現令所有人都大驚失色,便衣警察和臨時突擊隊紛紛陣亡在其槍下。最后事態不斷升級,這場異想天開的演習究竟該如何收場?
一、“我從來不是為了贏,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
在局里其他人想著如何迎接新任局長的到來時,時任交警的男主鄭度滿卻用一張罰單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局長代表著官僚主義,而度滿代表的立場是認真和一絲不茍的工作生活態度,為了當好一個劫匪,他學習了真實劫匪搶劫的視頻,還跑去銀行踩點,觀察各個攝像頭的位置,鍛煉身體,嘗試各種喬裝造型,還去銀行開了戶,以便體驗銀行服務的全流程。他甚至還通過看書、看電影來學習如何搶劫。
這樣一個認真的劫匪,其初衷不是為了圓滿地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而是為了讓其他的警察同事,在面對突發情況的時候,能夠迅速正確地執行抓捕。
所以,在所有人都把這場演習當作兒戲的時候,只有男主度滿把它當成了真正的搶劫。當交警的時候,他是一個敢給局長開罰單的人;當劫匪的時候,他也決定做一個認真搶劫的劫匪,不為別的,因為這是他的工作。
正如度滿被叫到辦公室見局長時說的:
“如果那天讓您感到難堪了,很抱歉,那只是我的本職工作。”
在本片結尾的時候,也與前面形成了呼應。
度滿說:“我從來不是為了贏,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
度滿對待工作認真甚至有點刻板的態度,不禁讓人開始反思自己平時工作的狀態。
羅曼·羅蘭說:“對工作的嚴肅態度,高度的正直,形成了自由和秩序之間的平衡。”
其實,任何工作,長年累月地做下來,都會有些許的枯燥乏味,從而對工作失去興趣與熱情。那么,該怎樣避免出現這種職業的懈怠感?以下三點建議或許可以幫到你。
1、丟掉完美主義,合理降低期望值。
一個完美主義的人,容易將自己陷入內耗中,而內耗是非常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他可能在反復地糾結中,耗盡自己的熱情,從而產生倦怠感。
對自我和外界的期望值越低,幸福感就越高。所以,丟掉完美主義,把期望值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就可以有效緩解職業的倦怠感。
2、發展一個與工作無關的興趣。
《游戲改變世界》一書中說:“玩的對立面不是工作,而是抑郁。”從不良情緒中走出來的唯一方式就是注意力切換。
在《認知迭代》中也有相似的觀點:“有研究表明,要想重新訓練認知偏差,讓其朝著樂觀的人生方向發展,只需要每天玩幾分鐘電腦游戲即可。”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發展一個與工作無關的興趣,讓大腦“走神”一會,這也是緩解職業懈怠感的一個有效方式。
3、訓練自己感受幸福的能力。
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邊際效用遞減”,當你重復獲得一件東西的時候,你對獲得它的喜悅程度就會越來越弱。所以,像房子、車子、新衣服、新手機這樣的東西,并不能讓人持久地感覺幸福。
讓我們幸福的事物,就像水和空氣一樣充斥在我們的周圍,但我們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往往不會注意到這些東西。那么,怎么才能提升自己感受幸福的能力呢?
我們可以嘗試著訓練自己,學會從習以為常的事情中發現新奇和神秘的點。比如,我們可以學學小孩子,在小孩子的眼中,世界總是新奇的,他們總能發現各種探索世界的樂趣。
我們對待工作也是一樣的,當你覺得累了倦了,不想再繼續了,換工作也許不是唯一消除倦怠感的方式。蔡康永曾說:“不會游泳,換了泳池也不會啊!”感覺職業倦怠,換了工作也早晚會厭倦啊,所以,解決職業倦怠感最重要的還是要訓練自己感受幸福的能力。
二、“沒有道德支撐的邏輯只是思維游戲而已。”
很顯然,局長代表了制定規則的人;度滿代表了遵守規則的人;銀行內的人質代表了從眾的那些人。
生活中處處都是權利與規則。比如,電影中,錄像店老板為了維護“權利”,設立了自己的規則:不按時歸還錄像帶者需要繳納罰金。
著名律師德肖維茨是這樣看待權利的:權利來自人類的經驗、尤其是那些慘痛的經驗、那些巨大的錯誤。
人們建立規則,是因為曾經歷過慘痛的教訓,而使用規則,就是為了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錯誤。
正如電影中模擬搶劫銀行演習的初衷,當發生突發事件的時候,能夠迅速準確地逮捕罪犯。局長制定了規則,卻沒有遵守規則,從眾的人質們在度滿的帶領下,也逐漸改變了態度,開始遵守規則。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沒有道德支撐的邏輯只是思維游戲而已。”
在無人的鄉間小路上,局長闖了紅燈,交警堅持給局長開罰單。
這個橋段讓我想起了電影《流感》里的情節,男主要沖進滿是流感患者的超市,女主不讓他進去,男主說:“可我是救援隊員啊!”女主說了句令我毛骨悚人的話,她說:“在這里沒人知道你是救援隊員的事。”
沒人的時候,就不用遵守規則嗎?
儒家思想里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慎獨。指在閑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
投機取巧利用潛規則的,永遠是那一小撮人。建立了規則,卻不遵守,慘痛的教訓就會不斷重演,教訓也永遠不會成為經驗。
三、“為別人盡最大的力量,最后就是為自己盡最大的力量。”
很多人在看完《率性而活》后,可能會覺得度滿這個人物太較真兒,太軸,太不懂變通了,實際上,度滿不是不懂人情世故,他真的只是做事認真。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可能不討喜,但是我們真的需要這樣認真的人。
當局長要求度滿充當劫匪的時候,度滿是拒絕的,局長用命令強制度滿接受,記得度滿說了什么嗎?他說:“您會后悔的。”
這個梗在后面的情節中也有呼應,在演習正式開始后,局長第一次與度滿正面交鋒,局長問:“為什么要把局面弄成現在這樣?”度滿回答:“我說過,您會后悔的。”
因為度滿早就知道局長的心思,想要憑借模擬搶銀行演習的成功名聲大噪,他不是不懂。但是這場演習的初衷,是為了應對突發情況時,警察能夠迅速準確地實施抓捕,而不是讓誰出風頭、受獎賞。
當劫匪戰勝了警察,局長顏面盡失的時候,度滿決定把市長受賄的證據交給局長。市長被繩之以法,局長找回了演習丟失的顏面。你能說這樣的人不懂人情世故嗎?他只是在用自己的認真,甚至在外人看來有些呆板的執著,堅守著初心,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努力。
英國作家約翰·羅斯金說:“為別人盡最大的力量,最后就是為自己盡最大的力量。”
一個人可以影響群體意識嗎?
《西奧迪尼社會心理學》中指出,當一個人的動機和目標足夠強大的時候,再結合適當的情境,他就可以深刻地影響到所處的世界。
正是度滿的“較真兒”,才讓銀行內的人質慢慢改變了對演習的態度。人質從開始的敷衍了事到后來的自愿配合,全都是受了度滿的正面影響。
不要小看了個體的力量,利用好個人和情境的交互作用,可以讓一個人從平凡走向非凡。
結語:
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又好笑又心酸,我們深處于這樣的社會,卻對它無能為力。我們只能做好自己,以一己之力帶動身邊的人能更加積極向上。男主就是這樣做的,正是因為他的認真執著,才改變了銀行里人質們的態度。
人在年輕的時候,似乎都愛追尋真相,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就變得越來越不愛“較真兒”了。
當你不再較真兒的時候,希望能夠想起度滿的那句話:“我從來不是為了贏,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