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了一部關于心理學的電影《心靈捕手》,影片一開始講述了天才少年(威爾)在一個大學做清潔工,數學教授蘭博在黑板上布置了一道自己研究多年的數學題,卻不料被天才少年威爾輕松解開。蘭博教授想讓威爾為他做助理,但威爾因為打架入獄。
蘭博教授為他保釋提出了兩個條件:
1、看心理醫生
2、和他一起研究數學
威爾思考后,相比蹲鐵牢還是看心理醫生更加有趣一些。雖然不情愿,但是還是答應了威爾教授按時去看心理醫生。
從此展開了一場漫長的心靈救贖之旅。
當威爾第一次看心理醫生,這個心理醫生是一位很厲害的心理學家,有自己的著作,威爾看完之后,在咨詢的過程中不斷的調侃這位心理醫生。并且因此獲得了很強的成就感自豪感。
后來這位心理醫生不再答應為威爾做治療,在影片中威爾頻繁的提到了“焦糖”這個詞,屢次在和女友的約會中提到。因為焦糖可以緩解人內心的焦慮,說明威爾雖然表面強悍,攻擊性很強,其實內心很脆弱與焦慮。威爾是一個略帶自戀傾向的人格障礙患者。自體表象呈現出兩極化:特殊、理想化與貶低、卑微;沖動的控制力較差,腦子里想到什么,立馬就行動;缺乏同理心,親密關系障礙。防御機制比較原始,包括分裂、投射性認同。
影片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威爾非常極端的自體表象:一個表象是天才般的人物,狂妄自大、聰明絕頂,一個表象非常糟糕,打架滋事、臟話連篇,自卑、脆弱、孤獨,生活無所事事、隨意放逐。十全十美與一無是處這兩個表象絕對無法整合,壞的威爾躲在面具背后,影響他、操縱他、吞噬他。他不知道自己是誰?他想要成為誰?他內心混亂而又迷茫,無法統整。
影片一開始,威爾就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形象,他天才般的能力令人折服。威爾設置了很多好奇,令人想要找到他,靠近他,贊賞他。如同很多自戀性人格一樣,威爾渴望贊賞,否則,他就不會偷偷解題了。
最終前幾位心理醫生都因受不了他的侮辱而放棄他的治療。蘭博教授只好請來了自己大學的同窗—心理學教授西恩為威爾做治療。
第一次會面,威爾就借助一幅畫開始對西恩做起了“心理分析”,他狂妄的言論馬上激怒了西恩教授,威爾對西恩說:“你娶了一個錯誤的女人”但西恩教授妻子很早就去世了,西恩警告威爾不要侮辱他妻子,但是威爾不聽,繼續侮辱。最終西恩教授忍無可忍沖上去掐住了威爾脖子,并威脅說:你再敢胡說殺了你。
威爾震驚了,因為前幾個心理醫生對他的戲弄都是忍受然后離去,唯有西恩會表達憤怒,而且還答應繼續為他做治療。
隨著影片的推進,我們了解到威爾是一個孤兒,小時候被很多個寄養家庭寄養。而那些家庭都不是溫暖的,而是暴力的。他不斷的被拋棄,被傷害,所以他叛逆,輕狂,傲慢又自卑。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他要搞得那么多心理醫生都受不了離開他了。
心理學將人們總是不由自主重復早年的創傷性體驗稱之為強迫性重復,強迫性重復的動機是為了“掌控”,很多人之所以不斷要重復過去痛苦的經歷,其實都是希望去“掌控”過去,試圖重寫歷史,表面是找虐,實際是為了改變。
而電影中威爾一直希望通過傷害其他心理醫生拋棄他們,其實就是他早年的翻版,他希望不斷攻擊心理醫生來滿足自己的存在感,最終一切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上,潛意識期待重塑自己的人生。他怕被拋棄,怕失控。因為早年已經受夠了這樣的體驗。之前幾個心理醫生都中了他的圈套,而西恩真誠的表達了自己憤怒,并且沒有“拋棄他”,繼續給他做治療,讓他一建立關系那種“我一定會被拋棄”的思維邏輯被打破。
雖然弗洛伊德的理論一直遭到口誅筆伐,但也只有精神分析才更加能解釋人的深層動機。
第二次會面兩人治療進入高潮,西恩教授做到了來訪者不開口,自己絕不先開口的治療原則。這實際上是表明讓來訪者明白,他在告訴威爾你有權在我這里沉默,另外一方面表明心理治療是自由的而不是心理醫生誘惑施加壓力讓威爾袒露心聲。
終于過了許久威爾主動開始講話了,意味著治療開始。這次談話說到了愛情,西恩問威爾你有沒有戀愛,威爾說有但不敢進行下去。因為威爾認為她太完美了,不可能從始至終一直愛自己下去。他不太相信一個“富二代”會從一而終的與自己在一起。威爾童年被拋棄太多次了,所以他這次要先把自己女朋友拋棄以欺騙自己潛意識那種怕被拋棄的感覺。
這個時候西恩用了一個技巧來揭穿威爾的邏輯思維,西恩開始自我暴露,他講了自己的一個故事,他說他的太太放屁超厲害,一次他被太太的屁驚醒,接著他家的狗叫了起來,最后他太太自己也起來了,問他是不是西恩在放屁,西恩說是······兩個人在咨詢中大笑不止。
講完這個故事,西恩馬上拋出一句雞湯“人們稱之為瑕疵的不完美,其實這才是好東西,因為這樣的下次裂縫能選擇讓誰進入我們的世界?!?/p>
這讓我想起我在幾年前患上重度思維強迫,那段日子做了無數次咨詢。就是被這個完美主義給害了,強迫思維表現為做任何事情都要求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搞的清晰透徹。否則就會止不住的想下去沒有盡頭。非常痛苦,這樣的問題說好聽一些可以稱為謹慎小心,說不好一些就是死板刻薄。物極必反,任何事情如果希望尋求絕對的完美,那就是一種病態。因為沒有完美。
在《人性的弱點》中有一句話“人的天性之一就是不會接受別人的批評,總是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喜歡找各種各樣理由為自己辯解?!庇谑峭柕耐昝乐髁x一直成為自己尋求完美的通行證。
直到影片進入最溫暖最高潮的地方,威爾再次來到西恩的治療室。西恩拿著威爾的卷宗,那上面記錄了他的一切受虐經歷與問題,對他一遍又一遍的強調“這不是你的錯”
最后威爾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他撲在西恩的身上,緊緊抱著西恩像嬰兒一樣,這個擁抱也代表威爾放下了過去,真正開始做他自己,因為人的成長從某種意義是要背叛自己的童年,總是被早年影響的人生自然走不遠,那樣只能強迫性重復著自己早年的痛苦。
這一次威爾開始做他真正的自己,找到自己的初心。影片最后也是很溫馨的一幕是一輛汽車駛入遠方,這一次這個象征性意義表明威爾一定會走的更遠。
來訪者和治療室可以互相接受彼此兩個世界的碰撞,彼此互相碰撞,彼此放下“自我”不再那么壓抑與沉重,此刻新的生命誕生。來訪者可以走多遠取決于治療室走多遠。治療室望著來訪者遠去,并且帶著深深的祝?!ぁぁぁぁぁぞ拖裼捌詈笠粯?。我們期待與祝福著威爾可以走向更遠更幸福的人生。
圖片來源:《心里捕手》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