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釘墻P81與P392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 JGJ 120-2012 第2.1.18 條:土釘 (soil nail)是植入土中并注漿形成的承受拉力與剪力的桿件。例如,鋼筋桿體與注漿固結體組成的鋼筋土釘,擊入土中的鋼管土釘。
土釘通常在土中機械鉆孔(也可采用洛陽鏟成孔),然后放入帶肋的鋼筋并沿孔全長注漿。土釘依靠與土體之間的界面粘結力或摩擦力,在土體發生變形條件下被動受力,并主要承受拉力作用。土釘也可用鋼管、角鋼等作為釘體,采用直接擊入的方法置入土中。
錨桿(anchor)是由桿體(鋼絞線、預應力螺紋鋼筋、普通鋼筋或鋼管)、注漿固結體、錨具、套管所組成的一端與支護結構構件連接,另一端錨固在穩定巖土體內的受拉桿件。桿體采用鋼絞線時,亦可稱為錨索。
三、錨桿與土釘的區別
1、受力機理不同
土釘是被動受力,即土體發生一定變形后,土釘才受力,從而阻止土體的繼續變形;錨桿是主動受力,即通過對錨桿施加預應力,在基坑未開挖前就限制土體發生過大變形。
土釘是通過增強邊坡土體自身穩定性的主動制約機制為基礎的復合土體,有效地提高了土體的整體剛度,彌補了土體抗拉抗剪強度低的弱點通過相互作用土體自身結構強度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土釘是一種土體加筋技術,以密集排列的加筋體作為土體補強手段,提高被加固土體的強度與自穩能力。
錨桿是一種錨固技術,通過拉力桿將表層不穩定巖土體的荷載傳遞至巖土體深部穩定位置,從而實現被加固巖土體的穩定。
2、受力范圍不同
土釘是全長受力,不過受力方向分為兩部分,潛在滑裂面把土釘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受力方向指向潛在滑裂面方向,后半部分受力方向背向潛在滑裂面方向;錨桿則是前半部分為自由端,后半部分為受力段,所以有時候在錨桿的前半部分不充填砂漿。
3、用法不同
雖然土釘可視為小尺寸的被動式錨桿,但它們用法還是有較大的不同:
土釘一般不施加,而錨索一般施加預應力
邊坡或基坑高度的1.1-1.3倍
錨桿一般間距一般為2.5-3m,且設有立柱、壓頂梁等,長度則為錨固段大
于等于3m。
四、錨桿復合土釘墻
很多基坑工程也將二者結合起來用,叫錨桿復合土釘墻,充分發揮二者各自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