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喜歡吃蜂蜜的人,經常會抱怨:為什么想買一瓶好蜂蜜這么難?
如今市場上,天然好蜂蜜的比例很少,就連所謂的進口蜂蜜也不見得真。為什么會成為這個樣子呢?
今天,秦嶺一白就來分析下:好蜂蜜是如何被劣質蜜淘汰的?
先說一個歷史故事:公元前200年,西漢的賈誼發現:市面上流通的錢幣,幾乎全是純度低、成色差的劣質金銀。而成色品相都不錯的足額貨幣,每次發行不久就消失了。
賈誼不禁感慨道:“奸錢日繁,正錢日亡”。
2000多年后,我們買東西時依然先將污損的破錢花出去,把整潔的新鈔票留在錢包里,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理論。
這和真假蜂蜜有關系嗎?當然有!看到文章結尾處,你就會明白人性千古不變的道理。
市面上所有的流通商品,無非就兩個出發點:
1.我能提供什么,消費者就買什么。比方說天然食材,只能由自然提供。
2.消費者想要什么,我就生產什么。比方說工業食品,可以由人工生產。
如今技術發達,越來越多本應自然成熟的食物,都逐漸轉化為半工業食品。連米面糧油和蔬菜瓜果都被改造了,更何況大眾熟悉的蜂蜜呢?
但是,天然蜂蜜除了效果比工業蜜好,其他方面都遠遠不如假蜂蜜。
一、品相
1.天然蜜:看過秦嶺一白往期文章的朋友都知道,天然蜂蜜每批都會有差別。不同地域、蜜源、氣候中釀造的蜂蜜,感官體驗絕對不一樣。
看到不同顏色、氣味、口感、結晶等外觀區別,很多消費者會犯嘀咕:怎么這次買的蜂蜜和上次不一樣呢?不會是動手腳了吧。
2.工業蜜:全國各地生產的蜂蜜都差不多,不一樣的蜜種也看不出啥區別。要不是瓶子上的標簽,老師傅都看不出是哪種花的蜂蜜。
這些蜂蜜有個共同點:包裝精美、色澤漂亮、質地濃稠、幾乎很難看到結晶變化。但這種穩定統一的狀態,能給消費者帶來“質量安全感”。
換個思維:河里的魚會一樣大嗎?樹上的果會同樣甜嗎?
自然之物永遠是有差異的;
而人工產品只能復制雷同。
二、心態
1.天然蜜:如今投機取巧的人很多,能堅持用心做好蜜的人太少。而這類人大都性子直、脾氣倔,最大的缺點是不會奉承迎合消費者。
他們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蜂蜜品質上,而且對自己的蜂蜜過于自信,總覺得是靠品質征服消費者,不屑于說好話或討價還價。
2.工業蜜:所謂工業蜜并不是特指廠家蜜,而是銷量很大的蜂蜜。因為他們“克服”了蜂業小、散、亂的天然特性,實現規模體系運作。
任何蜜種一旦規模化,首要任務便是急需擴大銷量。將更多精力放在產品包裝、廣告投放上,為賣貨而制定的迎合話術簡直比蜂蜜還甜。
其實,產品就像是人性的延伸。你看那些直性子的人雖然有時不爽,但做事一般比較靠譜。而善于迎合拍馬屁的人,干實事大都一塌糊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人的心思和精力放在哪里很重要。消費者的目標是買瓶好蜂蜜,而不是想聽那些花言巧語。
三、價格
1.天然蜜:秦嶺一白寫過《一瓶好蜂蜜,到底應該賣多錢》的文章,大略包含意蜂蜜、土蜂蜜、老式木桶土蜂蜜的價格體系。
所有的天然好蜜都是釀造周期長、產量低、人工干擾少,這些接近于渾然天成的品質蜂蜜,價格肯定偏高。
2.工業蜜:各環節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囤積原料、購置設備、設計包裝、廣告營銷等。控制成本和制定價格是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的。
所以,不管是用設備加工的濃縮蜜、調和蜜,還是某些散戶的水蜜、假蜂蜜。這些垃圾貨色都有個共同點:廣告賊多、價格還不一定便宜。
如果到處都能看到某家蜂蜜的廣告,這里面不僅包含了大量推廣費,還可能混合了其他蜂蜜。
因為,真正的純天然食材,永遠只能做小眾供應。
受這三大因素影響,在很多消費者眼里,真蜂蜜遠遠沒有劣質蜜的誘惑力大。但天道是公平的,不論說的如何天花亂墜,但效果只能是吃出來的。
所以,有些人吃了多年蜂蜜,連最基本的便秘都沒緩解。慢慢地對蜂蜜很失望,就人云亦云地說蜂蜜都是假的。
如果,從第一步的選擇上就做錯了,那怎么可能得到正確結果?回到劣幣驅逐良幣問題:當每個人都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所謂的流行就不一定是好東西。
用的東西差點,頂多報廢的快一點;
吃的東西差點,那可是要進肚子的。
秦嶺一白寫這篇文章有兩個目的,還是之前一直強調的觀點:
1.我國有著最豐富優質的蜜源植被,但好蜂蜜的整體比例不高,買賣雙方都脫不了干系。
2.想吃一口天然好蜂蜜,廣告、良心、品牌統統靠不住,只能靠自己多掌握點專業知識。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此前的四十多篇蜂蜜文章,肯定能將你打造成半個專家,從源頭識破絕大多數劣質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