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距4月1日的封閉式管理已過去22天了,小區繼續實行7+7隔離政策,希望小區不要再有陽性病例了。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居委公眾號這個話題,我將從信息傳播的維度入手,看看如何在信息傳播上為居委公眾號賦能,實現順暢且高效的信息傳遞。
1
在此次上海疫情中,絕大多數居委始終擔任著所轄社區的主心骨,他們和物業團隊、志愿者團隊一道,不眠不休,將自己的時間完全投入到這場疫情防控戰中,身處防控的一線,奉獻著自己的汗水,守護著每一位居民。
最近這幾周,隨著封控的持續進行,居委每天都處在“累成狗”的狀態下,也許是這個原因,不少原本有專屬公眾號的居委會幾乎停止了公眾號的更新和運營工作,這是相當可惜的。
越是在這個時候,公眾號這樣的公共發布平臺越是重要。
為什么呢?因為公眾號是目前傳遞信息的最佳途徑,是居民與居委之間實現信息傳遞的最佳橋梁。
通過居委公眾號,居民可以充分知曉本小區的疫情進展情況和封控現狀,能充分獲悉居委和物業發布的最新政策和實時信息,也能充分感受目前居委、志愿者和物業三方共同做出的努力。
這是一種基于公眾號的信息“對等傳遞”。
對于居委而言,如何保證信息能高效傳遞給各位居民,并減少社區與居民之間的信息差,應該成為居委在信息傳播方面的重點思考方向。
在我看來,目前這兩大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公眾號其實可以成為一個重要抓手,通過在公眾號上及時發布相關的政策和通知,消除任何潛在的信息差,確保信息能觸達所有居民。
另外,通過對信息的深入洞察和咀嚼,可以設計出更易使居民理解的信息展現形式,如圖片、圖表,各種信息圖等,再發布到居委公眾號上,使居民能夠第一時間獲取重要信息,不需要將時間大量消耗在對信息的尋找上。
2
以我所在小區為例,居委公眾號目前同樣處于停滯狀態,最活躍的反而是以志愿者群為代表的“小眾群”,很多信息的傳遞都是從志愿者群開始的,比如每日的社區疫情通報。
另外,一些全新的政策通知也是在志愿者群中進行的,比如最近發布的團購守則對團購和團長的職責做出了規定。
這里面存在著三個信息傳播方面的問題:
第一,存在信息差。
在居委每日發布的社區疫情通報或各種政策通知中,雖然明確指明了閱讀對象是“各位居民”,但卻選擇在志愿者群,而非公眾號這樣的公共平臺首發,很多居民可能收不到這樣的信息,自然也無從知曉目前社區的現狀。
第二,使用公文體。
我一直有這樣一個觀點,居委會在發布面向居民的各種信息時,應該盡量少用公文體,因為公文體本身在體驗度上略有缺失,并不是居民所喜聞樂見的。居民們所需要的,是能夠快速抓取重要信息的傳播類型。
針對不同對象,采用不同的信息傳播方式,這是基本的準則。公文體可以用在向上級機關匯報的場景,也可以用在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信息傳達場景,但絕對不適合面向普通居民。
第三,閱讀對象不明。
志愿者群目前是各種政策和通知優先發放的首要途徑,居委應該是希望志愿者能夠將這些信息傳達給所在樓的居民,這是在沒有充分利用公眾號這一平臺下的無奈之舉。
這樣存在兩個問題,一個就是上文中所說的,存在潛在信息差,志愿者不一定能將這些信息及時同步給居民;另一個就是閱讀對象不明,志愿者會將一些適用于他們自身的信息直接傳達給居民,讓居民自己從這些信息中“發現”所需信息,這樣的體驗就非常糟糕了。
舉個例子,志愿者會經常接到通知,第二天在某某時間段內到居委會領取防護服,準備核酸檢測。注意,這里并沒有指明核酸檢測的時間。
對于志愿者,這樣的信息沒有問題,因為這本身是向志愿者通知明天工作的,但對居民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居民需要知道的是核酸檢測的時間,這才是最為關鍵的信息。
3
如果能有一個時刻處在信息溝通前沿的活躍居委公眾號,那么可以完全消除這幾個問題,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嘗試將公眾號的信息進行初步規劃。
公眾號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提前做好信息規劃的情況下,所花的時間并不會多于花在公文體上的時間。
比如,對于每日疫情通報,如果在公眾號上發布的話,我們完全可以拋棄原來的純公文體,而是通過簡單的數據分析工具,形成以數字和圖表組成的infographic(信息圖),哪怕就是PPT生成的,也能獲得比較好的效果。
我的設想是,在信息圖的上半部分,可以以小區平面圖為基底,用不同顏色標記出目前的非封控樓和封控樓,使居民能做到心中有數。
在左下部分,可以用更為醒目的數字表示當前小區確診人數、昨日新增人數、已轉運人數、新一輪封控開始時間等;
右下部分則可以進行相關的數據分析,比如描述目前確診人數占比的相關圖表、近一周確診人數的折線圖等。
當我們提前做好這樣的信息規劃時,所有圖表和最新信息都將與基礎數據綁定,我們只需持續關注當天小區相關確診人數和樓棟的變化,更新相關數據即可自動生成相應的圖表和數值,這樣,每天的工作量要遠小于在公文體中修改,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