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桐陽媽
這是一位老師提問:
孩子4歲多,剛上幼兒園,在班上怎么也坐不住,不停動,也不聽老師的,老師和他聊天他就低著頭不回答,他媽媽每天都要打電話回家了她就是不接他們的電話。他媽媽拜托我給他說說,讓她接他們電話。你有什么好建議沒我該怎么引導他呢?
桐陽媽分析:
這是一位老師提的問題,從提問來看,我們確實看到這個孩子有如下問題:
在班上怎么也坐不住,不停的動。(這個孩子不會好好坐著。)
老師主動找孩子聊天,孩子也低頭不回應(老師盡力照顧孩子了,可是孩子沒反應。)
孩子不聽老師的話。(在幼兒園要聽老師的話才是好孩子。)
孩子不接媽媽的電話。(連媽媽的電話也不接,這孩子問題真多。)
然后我和這位老師交流,以下是對話內容:
桐陽媽:剛上幼兒園的孩子,老師希望孩子應該怎樣呢?
老師:可其他剛上幼兒園的也沒這么惱火啊。
桐陽媽:孩子與孩子相同嗎?
老師:和他說什么,怎么說他都不回答。
桐陽媽 :你怎么說的,我要原對話。
老師:比如大家都在跟著老師學兒歌的時候,她往桌子下爬,或者把凳子不停的往中間移,我們就會說,xx可以把凳子放好嗎?可以起來嗎,往桌子下碰到頭會疼。她不理我們。然后我們又會換生氣的嚇唬他,還是沒用,不讓她隨意了她就一直說我要回家。
桐陽媽回復:
首先老師是人,不是神,有那么多孩子需要照顧,也沒有分心術。老師也是應試教育走過來的,曾經也是被要求聽話的孩子,所以老師不理解孩子,打不開孩子心門也是正常的。
很多幼師都是小姑娘,自己還是孩子。沒結婚,沒有孩子,也很難真實的體會到孩子的感受。
但是,從教育的角度來講,還是應該注重方式,也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班里那么多孩子都挺乖,只有這么一個孩子遇到困難,遇到挫折,并且很明顯,孩子和父母的關系也不是特別好。
孩子剛上幼兒園,自我保護非常強,并且在陌生的環境,更顯得害怕,往桌子底下爬,孩子在躲避老師和同學的目光,在桌子底下稍微是安全的。
孩子是拘謹不安的,不知道該干什么,所以來回挪凳子。老師告訴孩子碰到頭會很疼,孩子肯定知道疼。但是總比這么多目光,把他當問題孩子感受要好很多。
另外有些孩子天生比較敏感,內向不愛說話,在陌生環境下更開不了口,這也是孩子特性。
老師又生氣的嚇唬孩子,孩子感受到非常害怕,想要回家。這里一點也不友好,我干什么都不自由,老師還嚇唬我。
如果父母在家,經常給孩子灌輸,去幼兒園讓老師好好管你,孩子對幼兒園和老師完全的不信任,沒有任何安全感。
怎么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放下戒備心,融入這個環境。
通過先跟后代的方式,一點點和孩子建立鏈接,和孩子取的信任。
老師要管理情緒,讓自己情緒平和,面帶微笑,看孩子往桌子底下玩。和藹的問孩子,寶貝不想學兒歌,桌子底下好玩嗎,老師陪你玩。
對于孩子來說,不一定真的覺得桌子底下好玩,在這種情況下,老師能夠接納,陪伴孩子。孩子的戒備心會逐漸放下。
等孩子感受安全了,老師可以從搬凳子這件事轉移到唱歌的事情,寶貝不喜歡唱兒歌還是不敢唱,還是老師唱的不好聽,這樣一步步打開孩子的心,就能夠傾聽到孩子的真實感受。
孩子和老師建立了信任,老師自然就能傾聽孩子為什么不接媽媽的電話,由此又能傾聽到孩子和父母的關系,只要能明白孩子的內心真實想法,尊重孩子,孩子會更合作。
有些老師可能會說,我們有那么多學生,你這寫的也太理想了吧。那么多孩子,根本就沒時間。那我們就真的沒有其它辦法了嗎?
放下期望,放下讓孩子聽話,不要讓孩子按照標準來,允許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異,并且這才開學不到一周,就想所有孩子都服服帖帖。這對孩子要求太高了。暫時尊重這個孩子,只要這個孩子沒有干涉別的孩子,允許他自己玩,允許他干自己的事情。
其他小朋友每天都玩的很開心,每次邀請一下這個孩子,要不要加入到活動中來。要不要和大家一起快樂,這樣邀請幾次。大部分孩子還是喜歡玩伴的,只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用命令要求,孩子就會融入環境,只是需要給孩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