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剛滿二十,大二上學期的我,選擇下學期轉專業。
11月,是我生日的月份。突然想起一年前的自己選擇在生日那天去跳蹦極,一年后的現在,真巧,又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任性?
可以告訴你們,我原本讀的日語專業不是被調劑的,相反,卻是第一志愿。因為有家里人的搭橋鋪路,估計讀完出來會進某日企工作。加之本身對日本無厭惡之意,所以,就把日語填在了第一欄志愿上。
由于自己之前都沒怎么接觸過日語,也只好跟著老師一步一腳印,慢慢學習。大一一年下來,不能說學得很溜,但日常的溝通還是可以的。
但到了大二上學期,我的心開始有點動搖。你們或許會說我三分鐘熱度,但我認為這是在提醒我,日語可能真不是我的菜。當被告知自己有這樣一個難得的轉專業名額,我的心動搖得更加厲害了。
這讓我想起了高中時期,老師曾經問過我們的一個問題——做你應該做的事還是做你喜歡的事。
而我的回答是——
我應該做的事是做我喜歡做的事。
轉否?
這是一段非常難忘又難熬的心路歷程。這比我當年填選志愿還要難得多得多。
轉?——再次回歸原點。在接下來兩年半的時間里趕回別人四年的課程。在別人沒課在宿舍玩電腦的時候,你要默默看書;在別人周末出去浪的時候,你要去圖書館自習;在別人大三大四出去實習的時候,你還要埋頭補課。
不轉?——錯過就沒有了(我們學校除開學初外就只有這個時間段可以轉)。維持現狀,不去折騰,不上不下。沒有把握,可能后悔。
期間,在網上不斷查找相關資料,和就讀那個專業的同學聊過,以及長輩們。
可是,他們只是建議,有時候建議多了反倒是阻力。關鍵還在于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這讓我想起《荼靡》中的一句臺詞:
“當這成為了一道選擇題的時候,其實你已經做出了決定。”
未來?
自己還是第一次做插班生。
搬進新宿舍,結識新伙伴,明明是大二老臘肉了還真的要扮成大一小鮮肉問路(專業原因跨了校區)。
雖然是失去了一些東西,但現在看自己的選擇,至少是滿意的。
說到以后的規劃,我還記得自己剛踏進大學校門就交了兩篇大學生活規劃和未來職業生涯規劃。
現在看回里面的內容,有實現了的,也有尚未實現的。看看現在,當初哪會想到自己竟有如此轉變。
“二十歲時把自己當成三十歲,三十歲時把自己當成二十歲。”
這是臺灣廣告創意人李欣頻老師在她的《十四堂人生創意課》一書中所提到的“如何畫一張自己的生命藍圖”其中一個方法。我覺得頗有意思。
度過人生中第二個十年,本應比之前成熟,但卻因身處十字路口而感到迷茫。這時,不妨把自己置于三十而立的位置。脫去稚氣、浮躁,換上理性、冷靜。這樣,會讓你更加珍惜二十歲最易忽略的價值與質地。
后記
自從選擇轉專業后,就不時會有一些師弟師妹來問我關于轉專業的問題。
這么說吧,首先明確本校的轉專業政策(我們學校的政策是績點排名在本專業人數的前百分之幾才有機會)。
其次是要清楚轉專業的流程。
對,轉專業是麻煩的,何況有一些是跨院轉。
然后,就是你要有強大的內心和自學能力,因為你既要跟上他們的課同時也要補回之前的專業課。有的課和學期課表沖突了就要申請免聽。估計自己大四還要補課,因為有些課不是每個學期都有開課。
建議去學校官網下載你想去的專業的教學計劃,看看里面的課程是否真的喜歡。
總的來說,轉專業有風險,需謹慎。如果你真的特別渴望另一門專業,或者特別討厭在讀專業,就轉吧!
當然不要忘記還有一個莫名其妙的前提——成績要好。
轉or不轉,that is not supposed to be a question.
愿你們都能學到自己喜歡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