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的端午節,相信大家都吃了不少粽子吧?對于粽子的選擇與食用,不知道大家都了解多少呢?如果大家不是很了解的話,也沒有關系,因為我將在本文中,為大家重新地介紹粽子中的奧秘!
粽子簡介
粽子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誕生的,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稱為廣東堿水粽。同時期出現少量裹餡粽子最受歡迎的莫過于豬肉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珍禽獸肉、板栗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出現“火腿粽子”。
一直到今天,每年農歷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咸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
粽子的營養成分分析
粽子主要由糯米組成,所以我就僅對糯米進行營養成分的分析了吧。首先大家要知道的是,糯米不屬于粗糧!
糯米的營養價值與大米很像,也是精制過的、富含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的細糧。
它和大米的區別在于支鏈淀粉含量高,口感更黏糯,消化速度更快,吸收率也更高。從消化吸收的角度,可以算是更加精細的主食。
那么到底什么叫做支鏈淀粉呢?下面我就為大家科普一下支鏈淀粉與直鏈淀粉的區別吧!
直鏈淀粉:
直鏈淀粉容易老化會生變成抗性淀粉,不容易消化吸收。
比如米飯、面包、饅頭等主食放涼后變硬、返生。
支鏈淀粉:
支鏈淀粉容易糊化,消化速度更快,升血糖速度也快。
比如:糯米、大黃米、糯玉米、年糕、熱米飯等。
所以,這些食物都不建議糖尿病人大量吃。
? 我們把淀粉比作大樹,當有火苗時,直鏈淀粉就像又直又粗的樹干,被點著的難度大,燃燒的速度慢,支鏈淀粉就像樹枝,很快就能被點著并且燒盡。
?
粽子與純粹的糯米在消化吸收上的區別
吃過粽子的人都知道,純粹的糯米好消化吸收,但是粽子卻不怎么好消化吸收,那么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食物好不好消化,除了食材本身的性質,其實還會受到很多其它因素的影響。例如:
?溫度:溫熱的食物消化速度也就越快。很多人習慣吃涼粽子,消化難度自然就更大。
?配料:脂肪和蛋白質都不容易消化,咸粽子中的蛋黃、肉類都含有不少的脂肪和蛋白質,消化速度會變慢。
?干貨:粽子很緊實,看似體積不大,糯米的用量卻不少,一個小粽子相當于一碗米飯呢。
?
如何吃粽子更健康
?粽子是精細主食,所以如果是素粽子,應該搭配著蛋白質食物和蔬菜一起吃,如果是肉粽子,搭配清爽的蔬菜就很健康。
?粽子的能量不算低,尤其是肉粽子,脂肪含量比較高。吃肉粽子當天,其他食物搭配要點是低脂、并減少主食。
?粽子升血糖速度快,尤其是蜜棗粽之類的甜粽子,吃之前先吃些清爽的蔬菜和蛋白質食物,再搭配著這些食物小口慢慢吃粽子,盡量不要蘸糖或蜂蜜哦!
?選擇一些雜糧粽、黃米粽、瘦肉粽等營養更為豐富的粽子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粗糧熱量也一樣高,也不能貪吃喲!
總結
1、粽子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誕生的,起源于春秋時期,并在后面的東漢末年、晉代、唐宋元明清時期都有過改進和發展。
2、粽子主要由糯米組成,糯米和大米的區別在于前者的支鏈淀粉含量更高,口感更黏糯,消化速度更快,吸收率也更高。從消化吸收的角度,糯米算是比大米更加精細的主食。
3、粽子比純粹的糯米更難吸收,除了其食材本身的性質外,其實還會受到很多其它因素(如:溫度、配料、干貨)的影響。
4、?粽子是精細主食,食用時應注意蔬菜、蛋白質的合理搭配,也要注意適當減少主食、糖類、脂肪的攝入量。同時也要注意:粽子的熱量較高,即使是粗糧做的素粽子,也不能一次性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