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跳蚤實驗
把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立即跳起,高度超過其身高的一百倍以上。
在跳蚤頭上罩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跳蚤碰到玻璃罩彈了回來,連續多次以后,跳蚤每次跳躍都保持在罩頂以下的高度,就算是拿掉玻璃罩,也只能跳同樣的高度。
跳蚤喪失了跳躍的能力嗎?并不是。
不斷的碰壁形成了所謂的生活經驗,行動的欲望和潛能被自己的消極思維定勢扼殺,科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自我設限”。
很多時候,我們人類也同這跳蚤一樣,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會碰到很多挫折和失敗,令我們懷疑自己的能力,對自己失去信心,喪失奮發向上的熱情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從而限制了潛能的發揮,使我們在事業上不能成功,這就是“自我設限”的結果。
更可怕的一種情況是,你認為你現在的一切根本就是一種習慣、常態和理所當然,從來不去想生活會有其他可能性。
如果做實驗的對象是一對跳蚤呢,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會不會告訴孩子我們跳蚤只能跳這么高,跳的太高就會碰到什么東西,會很疼的,那么跳蚤寶寶大概也會覺得自己就只能跳這么高。
上周日跟書房的楊老師探討養育孩子的經驗,談到了這個故事。
一下子就能深深的理解這個故事,但是卻也感到深深的無力,作為一個人你只能看到你自己的世界,哪怕你知道自己是一個井底的青蛙,你也不知道有何手段能夠爬出深井,至于井外的世界有多么美好,你是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
思索良久,我忽然想到了,其實是有辦法的。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學習,一方面在自己的工作上盡自己所能做到最好,不管大小有自己的一點小事業,讓孩子看到父母為了自己的事業努力拼搏奮斗。
另一方面學習為人父母的知識,孩子不同生長階段的特點和養育的方法,如何培養孩子好習慣,如何引導他們對事物的興趣。
還有一點是“無用的知識”,可能不是直接對工作有影響的知識,也不是能讓你變身“好父母”的知識。但這類知識一定要讓你自己更幸福,對人生更有認同感。比如哲學,讓你思考人生的意義;比如經濟學,讓你更能明白世界運行的規律;比如像《三體》這樣的小說,讓你認識到宇宙的神秘和精彩;比如一些重要的時事,讓你了解身邊發生的事情;比如瑜伽,讓你練習后更愛自己。
這些“無用的知識”甚至比上面的兩類有用的知識還更重要。
就是在這樣的時刻,我特別想學習點什么的時候,薇薇給我推薦了KCP的陳老師,加了群后發現十幾個我早就認識的優秀媽媽在里面,很快聯系了陳老師,得到了一次試聽公開課的機會,大概90多分鐘的課程,我感受到了kcp的威力,和陳老師滿滿的能量。
一、習慣和規則
在課程剛開始的時候,老師講了鞠躬行禮的要點,是一種彼此尊重和認真態度的體現,這一點在課堂的整個過程體現的很清晰。
每一次回答問題,同學們的機會都是均等的,沒有誰“更受老師待見”,這里有個約定的規則來決定誰有機會去表達自己。
更系統性的就是這個“早碎早啟”。
當然也要早睡早起,這是身體健康管理和時間管理的基礎了。
一件事盡量早做,養成習慣大概就不容易得“拖延癥”了。也是在工作生活中掌握主動權的手段。
碎片時間就更不用說了,利用碎片時間可以刷劇看短視頻,也可以閱讀和寫作,增加思維鍛煉的強度,就看你如何選擇。孩子們利用早上出門的時間可以讀一本書,背一首古詩,路上可以聽聽喜歡的故事,聽聽英語。還可以在晚餐的時候跟爸爸媽媽分享一天的所學所想。
整合興趣愛好,其實就是要培養自己的一兩把刷子。
二、培養自己的一把刷子
如何培養呢?我自己包括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是畢業后才開始考慮工作的事情,干一段時間發現不喜歡,怎么辦?
但是你看那些牛人,比爾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哪個是畢業后才開始工作的,他們甚至直接為了自己的創業夢想退學了。
莫扎特6歲就開始到歐洲各國演出,林肯25歲就是某州議員,牛頓5歲開始上學,幼年就開始喜歡做各種小玩意,就有科學家的苗頭了。
當然不排除一些大器晚成的優秀人才,但是很多很多厲害的角色都是年少立志,小小年紀就開始知道自己喜歡的東西是什么。
而在課堂上,非常讓我驚訝的是,在一個看圖片猜物品的游戲中,不知道漏出一點啥,孩子們就迅速的看出來是蛟龍號、DF17、遼寧號、中國天眼……
至于中國天眼的學名,我也是百度之后才知道“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關于它的作用,我感覺自己似乎知道,但是真要說也說不出來。
這種狀態就是沒有那把“刷子”,看東西不扎實。不光是這些信息,自己工作的東西何嘗沒有一知半解、得過且過呢!
這就是沒有給自己積累下什么東西,這種狀態要改,對于要做的事一定認真,看似多花了時間,實則是對自己負責。
培養孩子的一把刷子,可以是跳舞、演奏一種樂器、畫畫、編程……重要的是孩子喜歡,又和天賦方向一致,能為孩子未來的職業做儲備。
三、同理心和同理行
有一個環節是孩子和父母比賽背一句話,看誰更快。
“別人對我好,不是因為我好,是因為他好。
我對別人好,不是因為他好,是因為我好?!?/blockquote>就是上面這句話,背會,然后計時,在內容準確的基礎上看誰用時更少。
就像老師說的“嘗試去做孩子要做的事情”,體會孩子的心情,體會孩子的“不易”。
而在這樣的嘗試中,就增進了親子之間的互相理解,和共同的經歷帶來的情感共鳴。
黃靜潔老師在她的《父母的格局》里提到,小兒子跟她提起來他畢業的課題是有關法國作家的《局外人》,靜潔老師說她也很喜歡這部作品,還直接用法文說出了作者和作品的名稱。
那一刻孩子對母親的感情,不僅僅是對母親的感情,還有一種前輩和知音的感情。
這個游戲除了培養父母的“同理行”,老師讓孩子們自告奮勇站出來代表學生隊和家長隊對決,也更教會了孩子們什么是責任,什么是擔當。
四、給孩子一個舞臺-展示自己也要學會為別人鼓掌
有一個環節是看電影《忠犬八公》的介紹,讓孩子們結合電影分享“人生有意思,生命有意義”的體會。
這個電影我看了兩次淚奔兩次,所以到后面的環節我要故意分下心思不讓自己太沉浸其中。
孩子們紛紛上臺表達自己的思想,暫時不想分享的孩子也有機會為舞臺上的同學加分吶喊。
展示自己和為別人鼓掌都是舞臺的價值。
每一個孩子都參與感十足,90多分鐘大家如此投入,如此認真,孩子們讓我非常感動。
這個課堂沒有學科知識,沒有藝術培訓,更多的是一個人生經歷豐富的人在用自己的光照亮更多的人。
這些知識和思想是人生的打底,如果把人比作一臺電腦,這些過程加上陳老師非??粗氐倪\動和閱讀,就是在塑造硬件,優化操作系統,完善整個生態。至于你還想裝個什么APP,就沒有什么太困難的了。
就像陳老師說的那樣,KCP親子培優,就是與家長們一起全力以赴,培養有格局、有素養、有擔當、有能力的男子漢和獨立女性。都看到這兒了,想不想跟我的真真一起參加KCP親子培優,限2022年9月份升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小朋友和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