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四重奏》影評
豆瓣評分7.5 ?2012年上映
現在還年輕氣盛的你可能一晃,數十年成昨日;一轉眼,已是兩鬢斑白。
中年、老年,是我們必將迎來的時期。在某一個夕陽浸染原野的黃昏,我可能會坐在一把老舊的搖椅上,回想起過去數十年的點點滴滴。
都說人越是老了,越容易回想、甚至越無法逃避想起起記憶溪河里那幾塊突出的石頭。悲歡離合,笑容眼淚,甚至是積怨已久的矛盾,都會隨著時間的沉淀而發酵。
《晚期四重奏》就是基于這樣的基調而成的故事。但是,它并非完整講述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著重于刻畫小有名氣的“賦格樂隊”在成立25周年,四位樂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或者說,25年來的矛盾。
介紹故事之前,不得不得先提,貫穿全篇的音樂是貝多芬《晚期四重奏》中的Op.131號作品。該作品被譽為大師貝多芬最難懂的作品,它被完成于貝多芬生命不剩多久之際,曾經一代創造出九部磅礴大氣交響曲的音樂家,在他的晚年開始思考自己,思考自己的生命,曲風與之前大相徑庭。
人雖老,身體雖遲鈍,可是大腦的思考,對人生、對自己的叩問卻在一個人的中晚年上升到了極致。
《晚期四重奏》就是這樣的一個問句。
四重奏樂隊的最年長者,同時也是其他三人老師的大提琴手,在影片的開始不幸查出自己將要患上帕金森。他的手指已經開始不夠靈活,難以應對接下來的25周年演出。他向樂隊成員提出了自己需要找人替代的想法。
第二小提琴手賦有才華,他與中提琴手是夫妻,當年為了妻子而放棄進修作曲、成為作曲家的夢想,加入了賦格樂隊。他個性愛展現自己,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燈光的焦點,一直蠢蠢欲動的野心只差一個合適的機會提出——與第一小提琴手交換位置,而此時,這樣的機會來臨了,伴隨著大提琴手的準備退役。
公平競爭無可厚非,可是堅持精準的第一小提琴手卻認為,第二小提琴手羅伯特最適合第二的位置,第二小提琴連接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大提琴的關鍵之處,羅伯特無可替代,而自己,也更加適合原本的第一小提琴之位。甚至連羅伯特的妻子——中提琴手朱麗葉特,也贊成第一小提琴手,認為換掉一個大提琴手,已經對樂隊風格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再交換小提琴位置,樂隊風格將面目全非。
羅伯特25年來的野心遭到反對,他曾一直懷疑妻子是因為懷孕才與自己結婚,他出軌被發現,再到后來發現已經40歲的第一小提琴手愛上了自己的女兒,他瘋狂,他不再妥協,猜疑、不甘交織,他甚至當著老師(大提琴手)的面動手打了第一小提琴手。
朱麗葉特,羅伯特的妻子,心底卻隱約愛慕著自己的老師——大提琴手彼得。她敬重他,她愛賦格樂隊,她阻止一切讓賦格樂隊發生改變的事——她是唯一一個不贊成彼得離開,期待彼得好轉的成員,她反對丈夫成為第一小提琴手。她痛恨第一小提琴手愛上女兒,她更心痛女兒對自己的不理解。還有丈夫的出軌,與丈夫多年來感情的矛盾....
第一小提琴手丹尼爾,樂隊最年輕的成員,40歲未曾談過戀愛,樂隊的劇變中他愛上了朱麗葉特與羅伯特的女兒,他不放棄不放手,寧可離開樂隊也要和她在一起。
三個人的矛盾、積怨,爆發了。演出在即,彼得傳來好消息,手指好轉,可以勉強支撐周年演出??墒钱斔氐綐逢牐吹降氖且蝗簜劾劾鄣年犛?,是一片死氣沉沉卻又一觸即發的陰霾。
這不是他曾經和諧的樂隊。四重奏,最重要的就是“和諧”。無論是樂曲,還是演奏者。他一手建立的賦格樂隊,出現了裂痕。
最終的演出,四個人在音樂的漸進中,回到了曾經和諧的時光,回歸“協調”??墒橇押鄄粫?,彼得也未能演奏到最后,大提琴手終究換成妮娜。
影評就此戛然而止。
賦格樂隊,會變成怎樣我們不知道。
但我們能從這一影片獲得一種思考,貫穿全篇的op.131樂章以極其沉重的旋律渲染出“中晚年”人生的思考,人際、甚至是自身的矛盾。
“我這一生,是怎樣的?”
我們每個人在將死之際都一定會面對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