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菊珍
親愛的各位美仁:晚上好!
我是來自河南省輝縣市第一初級中學的一名英語教師,今天我分享的題目是《感恩遇見》。
兩年前,我的教育生活只有備課、上課、改作業(yè)。如今,除了這些,多了一個詞——專業(yè)成長,多了一件事——簡書日更,我由原來的自卑內向變得敢于表達,這一切皆源于那個美麗的7月,那次美麗的遇見。
一、心動
那是2019年7月22日,我參加了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暑期培訓,這個培訓每年暑假都有,但我并不經常參加。 那天站在講臺上給我們上課的,竟然是二十多年沒見的同學梁樹麗老師。 看著她在臺上自信滿滿地跟我們分享她幸福的教育生活,我的內心觸動很大。
總是覺得講課的老師可望而不可即,從沒想過榜樣就在我們身邊;總是認為寫作是語文老師的事情,從沒想過英語老師也能通過寫作走到臺前。以前我總是認為自己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上課不遲到,不早退,認真聽講,做好筆記,認真完成作業(yè),此刻想想自己就是“假勤奮,假學習”——守規(guī)矩懂禮貌,挑不出毛病,就是不出成績。其實這種低質量的勤奮掩蓋下的,才是真懶惰。
那一刻,我幡然醒悟。樹麗老師就像一縷陽光,穿透厚厚的云海,射進我的心底。我很幸運,在我生命的某個時刻,總會有一個人出現,給我向著陽光生長的力量。
我加了樹麗老師的微信,關注了她的博客,從此每天關注她的動態(tài)。向優(yōu)秀學習,是每一個熱愛學習的人必備的品質。
8月1日,樹麗老師在朋友圈宣布——開始簡書日更挑戰(zhàn),哪怕在旅行的途中也堅持筆耕不輟,我再次佩服她的毅力。可是,總有這樣那樣的理由讓我退縮。
11月20日,樹麗老師在朋友圈發(fā)了河南省杏壇網研社英語組課例研討的海報,我申請加入了qq群,旁聽學習各位老師的經驗。
可以說,幾個月來,我一直是心在動,可我們都知道“心動不如行動”。我一直不敢主動去表達,一直害怕別人的不解與嘲笑。
二、行動
12月15日,在河南省杏壇網研社的研討中,楊風利老師對我說了這么一段話:“大樹最大的利眾就是不斷長大,給世界提供更大的能量;大海最大的利眾就是變成大海,能夠包容更多的小溪,并不是說大海想要利眾,就必須跑到沙漠中去,把沙漠變成綠洲,甚至把沙漠也變成大海。所以我只想把自己變得更好一點,別人要是覺得這讓他快樂,那當然很好,如果別人覺得這讓他不快樂,那也無所謂。”是啊,成長是自己的事情,為什么要把別人的看法放在第一位呢?
12月19日,我終于鼓起勇氣加入了日更挑戰(zhàn)。每次網研社的活動,我都積極參加,不再做那個默默鼓掌的“旁聽生”。
當我上路,我發(fā)現我原來所擔心的一切都不存在,我所遇見的全是善意和鼓勵。不管在簡書,還是在網研社,大家都在互相鼓勵著、裹挾著前行。我看到的是那么多那么優(yōu)秀的人依然在努力,比我優(yōu)秀的人比我還努力,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人最可怕的不是年齡的增長,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變得不愿去改變自己,一味地沉浸在年齡帶給我們的恐慌中,不知所措,不愿前進。
人們都說:獨行快,眾行遠。我認為:獨行,快是暫時的;眾行,遠是一定的。所以,我非常感恩遇見杏壇網研社這個團隊。
三、堅持
所謂成功,不過是看誰更能堅持而已。人走著走著,可能就會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fā)。樹麗老師說我是“不用揚鞭自奮蹄”,可我還是覺得如果有人不時地給我“一鞭”,我一定還能跑得更快更遠。
去年,杏壇網研社的年會上,我聽了張愛敏老師的《一間教室,一個世界》,特別向往張老師打造的那間充滿溫暖和成長力量的教室。我早已默默關注著張老師,看她成立了暮省日更共寫團隊,看好幾個我熟悉的伙伴在張老師的引領下越寫越好,我終于又勇敢地再向前一步,加入了張老師的日更群。后來,張老師又邀請我加入工作室,這次遇見“教育行走”,更是得益于張老師。
張老師常說:“越自律,越優(yōu)秀;逼一把,更優(yōu)秀。”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教育行走,我從沒想過我要分享,因為一直以來,我都善于做一個默默鼓掌的傾聽者。還有一條原因是——我從沒想到咱們的分享是自己報名的。
當不用爭不用搶的機會擺在我面前,我仍然畏縮不前。這時,張老師鼓勵我讓我報名。我說要先準備準備再報,張老師說——先報名!是啊,先報名,我就沒有了退路。寫個人簡介時,我又發(fā)了愁,張老師說:把你簡書日更的字數寫上去就很有說服力了!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在簡書日更615天,累計65.8萬字。其實,在一個人默默更文的日子里,我也曾很多次產生過放棄的想法,也曾因一天天看不到進步而迷茫,但我相信,能堅持下來的本身就是一種成功。也許,看似不起波瀾的日復一日,會突然在某一天,讓人看到堅持的意義。
特級教師管建剛也曾說過:“一個有堅持力的人,基礎再差、起點再低,只要他認準了道、一條道走到黑,就能走到別人望不見的遠方。”
而我也堅信:只要上路,終會遇到慶典。
感恩遇見,感恩成長,相信我終會遇見更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