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介紹了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和奏鳴曲,現在介紹一下他兩部頂級的室內樂作品《鱒魚》和《死神與少女》。
室內樂顧名思義適合在室內小范圍演奏,常在宴會和沙龍中出現,與之相對的是交響樂。室內樂最常見的是弦樂四重奏,由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組成。因為這個樂器組合能模擬涵蓋從“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間的所有音域。
《鱒魚》是弦樂五重奏,相比標準的弦樂四重奏,舒伯特去掉了一把小提琴,換上了一把倍大提琴,再加上了鋼琴組成了五重奏。作品大致就是表達了溪水、魚、漁夫間的關系,百度能搜到的內容我就不贅述了。
《鱒魚》一共五個樂章,視頻中第一樂章:開始 ~ 09:54。第二樂章:09:54 ~ 17:05。第三樂章:17:05 ~ 21:18。第四樂章:21:18 ~ 29:20。第五樂章:29:20 ~ 最后。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四樂章,出鏡率也是相當高的。第四樂章從21:18 ~ 22:25期間先小提琴演奏主題,之后鋼琴彈出第一變奏繼續主題。22:25 ~ 28:00中間各種變奏表現漁夫投網和小鱒魚的掙扎,最終大提琴奏出對魚被捕的同情和憂傷。28:00結尾重現主題。整個樂章結構嚴謹工整。
第四樂章的主題旋律也是胎教音樂的標配,來個歌唱版感受一下
再介紹舒伯特的另一首非常有名的室內樂,D小調第14弦樂四重奏,編號D810,亦稱《死神與少女》。一共四個樂章,第一樂章:開頭 ~ 13:25。第二樂章:13:25 ~ 28:30。第三樂章:28:30 ~ 32:25。第四樂章:32:25 ~ 結尾
年輕女孩香消玉殞一直是藝術家創作的靈感源泉。一開頭幾下就是死神腳本逼近的聲音,之后幾個樂章少女各種焦慮,驚嚇,做垂死的掙扎,生命之光忽明忽暗,最終樂章里少女仍舊沒有逃脫死神的誘惑,死在了死神的懷里。舒伯特的音樂宿命感很強,和貝多芬不一樣,貝多芬的音樂都是歷經磨難最終戰勝命運的,所以貝多芬是德意志民族之魂,換成貝多芬的話最后就是少女擊敗了死神。
最后送一幅表現主義畫家席勒的《死神與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