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讀了余秋雨先生寫的《風雨天一閣》才知道寧波有這么一個藏書閣。在兩年前學校的跳蚤書市上,我花了10元從大四準畢業的學姐那買過一本厚厚的《余秋雨精品全集》,書的第一部分是《文化苦旅》的文章精選,第7篇就是《風雨天一閣》。當時讀完,感慨良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容也基本忘光了,只依稀記得有一女子為了能登閣看書而下嫁,最后卻未能如愿,郁郁而終,當時我還罵了她男人太傻!
上周趁著寧波出差的便利,周六一早便直奔天一閣。酒店距離天一閣只有15分鐘的路程,便借助手機導航,步行前往,一路上不斷幻想著天一閣的模樣。
印象中,余秋雨先生在《風雨天一閣》用了很多次“登閣”,也依稀記得讀那文時曾腦補過黃宗羲威風凜凜、昂首闊步登樓,天一閣的后人在道路兩旁畢恭畢敬迎接的場景。去年五一我去過南京的閱江樓。對“樓”、“閣”我沒有什么了解,誤以為樓與閣相似,畢竟平時經??吹健皹情w”一詞。所以,一路上我腦補的天一閣模樣和閱江樓相似,位于地勢較高處,應該有4、5層,每一層都放著藏書,非常宏偉。但到后才發現,天一閣就是很普通的江南民宅,和一路上想象的差距較大,難免有些失落。
但這失落感不到一刻鐘就消失了。整個天一閣博物館的建筑雖沒有閱江樓那么宏偉,卻也融合了徽派建筑的特色和江南園林的設計,獨具特色。天一閣名聲大,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天一閣始建于明朝中期,從天一閣博物館的西門入口處進去,首先看到的便是天一閣的創始者——范欽。
范欽官至兵部右侍郎,相當于今天的國防部副部長,范欽最早的藏書樓名為“東明草堂”,因為范欽號東明。辭官歸家之后,隨著藏書的增多,亟需興建新的藏書樓。范欽根據鄭玄所著《易經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語,將新藏書樓命名為“天一閣”,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納“天一地六”的格局,樓外筑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F在的天一閣博物館,包括了東園、范氏故居、明州碑林、秦氏支祠、麻將起源地陳列館等眾多建筑,已遠遠超出了古代的規模。
范欽平時喜好讀書和藏書,平生所藏各類圖書典籍達7萬余卷。后來由于各種原因,天一閣藏書量降到了1.3萬余卷,現在算上近代一些名人的捐書,天一閣的藏書規模達到了30余萬卷,且絕大部分都已電子化。范欽所收藏的圖書以方志、政書、科舉錄、詩文集為特色。由于一度位高權重,范欽的一部分藏書為官署的內部資料,這是普通藏書家難以獲得的。
臨終前,83歲的范欽把家產分為兩份,一份是"天一閣"及其藏書,另一份是一萬兩銀子,然后把長子和二兒媳(二兒子早逝)叫過來,讓他們各挑一份。長子范大沖體恤父親的用心良苦,挑選了"天一閣"及藏書,并決定撥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當藏書樓的保養費用,并遵照父親"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遺訓,立下許多規矩。天一閣的主要規矩有:“煙酒切忌登樓”、“代不分書,書不出閣”,還規定藏書柜門鑰匙由子孫多房掌管,非各房齊集不得開鎖,且外姓人不得入閣,不得私自領親友入閣,不得無故入閣,不得借書與外房,違反者將受到嚴厲的處罰,還制訂了防火、防水、防蟲、防鼠、防盜等各項措施。
下面說說那個為看藏書而下嫁范家的女子。嘉慶年間,寧波知府丘鐵卿的內侄女錢繡蕓是一個酷愛詩書的姑娘,一心想要登天一閣讀點書,為此竟要知府作媒嫁給了范家。但是后來她并未如愿,一種說法是族規禁止婦女登樓,另一種說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范家后裔在當時已屬于旁支。不管怎樣,反正錢繡蕓沒有看到天一閣的任何一本書,郁郁而終。最初讀到這個故事,我罵她男人傻,理由是:她是知府的內侄女,可以算作是個大家閨秀,屬于“有背景關系”的人物。既然她為了看藏書而下嫁,而不是動用關系去借,至少說明一點,那就是天一閣藏書不借外人的規定一直嚴格執行,且她知道這規定。既然她知道這個規定,那合理推測,她肯定清楚天一閣的鑰匙是由哪幾房保管的。她下嫁就是為了看藏書,目的非常明確,定不會下嫁無鑰匙的那一房,所以“她所嫁的那一房范家后裔在當時已屬于旁支”的說法個人覺得不成立。換句話說,她未能登樓看書很可能是天一閣禁止婦女登樓。但她男人就這么不懂得憐香惜玉嗎?真的忍心看著自己的愛妻整天愁眉苦臉、最后抑郁而終嗎?其實,他完全可以自己去閣中看書,把書上內容默記下來,晚上睡覺前給愛妻背上幾段(這個場景應該比較浪漫,突然想到了《天龍八部》里的王語嫣)?;蛘撸绻麤]有那么好的記憶力,最笨的方法是,帶著筆墨進去抄書,把所抄文字帶出來給愛妻看。古代社會沒有現代社會這么忙碌,雨天、夜間,還有冬日,空閑時間很多,分出一部分空閑時間去樓閣看書或是抄書,睡前給愛妻背上幾段或者給愛妻自己的抄書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這樣不僅滿足了妻子的需求,又提升了自己,更重要的是,真正對得起范欽老祖宗。書就是用來看的,古董就是用來欣賞的,若把書嚴嚴實實地封鎖在樓里,從不去翻看,和守著一堆廢紙無太大差別。書最大價值在于里面的內容,而不是它的載體!
“外姓人不得入閣”一條,使得天一閣的藏書不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才有幸成為外姓人登閣第一人。自此以后天一閣才進入相對開放的時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學者才會被允許登天一閣參觀。
天一閣博物館環境清幽,此時節又是金桂飄香,特別適合看書(前提是把所有游人趕走)。下面附上幾張我拍的天一閣博物館照片,博物館里還有一個麻將起源地陳列館,麻將就是起源于寧波,只能說“城里的人真會玩”!
(PS:余秋雨的那篇《風雨天一閣》寫得很不錯,推薦大家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