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我去采訪一位德高望重的會計學教授,問到有關學生話題時,她說了一句:“現在的學生一屆比一屆心寒,現在講臺上,看到他們兩眼木訥、無光。你跟他講話的時候,他是低著頭或者側著臉,唯獨不直視你的眼睛,這種溝通方式顯然是有問題的。問他為什么要低著頭,他說低著頭你也能聽到我的聲音。”
出現這種現象歸根到底是家長的責任。如今的家長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放學,從沒讓孩子自己走路,坐公交車上學,怕孩子出事故;每天奔波與各種補習班;不讓他騎自行車怕被磕破;不讓他跟差生玩耍,怕學習成績下滑,只告訴他:“你什么都不用管,只管學習。”
讀書時,你幫他料理后方;大學畢業后,你托關系把孩子送進所謂“安穩”的單位;到了結婚的年齡,你幫Ta找對象;結了婚生了孩子,你又幫Ta照看小孩。
完整這段行程后,你跟三姑六婆,周圍鄰居炫耀,說:“我們家孩子真懂事,成績好,工作好,對象也好,年薪有多少。”
能不好嗎?你從出生到他成人,所有事情都安排的明明白白,孩子還需要什么目標,動力,激情?需要學什么為人處世?
不需要。你都安排好了,他只要做個執行者,走好父母鋪好的路就行了。
如同李雪《走出劇情》里所言:某些家庭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不斷閹割孩子自我功能的過程。
中國式家庭的懂事就是父母為了孩子百分百付出,孩子“坐享其成”等著。
02.
韓劇《天空之城》,講述精英教育也是一場母親的戰爭,她們為了孩子而活,只有孩子考上醫大,“母親”這個身份才有意義。
但比母親很可悲的人物是這些位高權重的中年男,初次看你覺得他們是大男子主義、粗暴、冷酷無情,后來才發現他們自身就是受害者。
女主角丈夫姜醫生,從小就聽母親的話考上醫大,成為醫生,當主任,未來當院長。生活工作都掌握在母親手中,為了母親的期望而活,就像網友形容的“五十歲巨嬰”。直到最后親生女兒因自己而死,他才恍然醒悟找母親控訴,說自己五十歲了,還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拼命往上爬,活著的意義是什么。
孩子的比賽,父母的競爭。
所有人都在為別人而活。學生為看不上名校而焦慮,家長為買不到學區房而焦慮,年輕人因沒有年薪百萬,被時代拋棄而焦慮,女生因買不起奢侈品而焦慮。
如同《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里所言:“我發現很多人的人生,以及她們的幸福快樂、她們存在的價值,都得仰賴她們完全無法控制的人和事。”
中國式孩子,沒有自我。
在父母眼中,孩子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的一次機會。
03.
畢業后,我發現以前的朋友圈能夠談職業規劃,談個人想法,未來的已經越來越少。有時候,我甚至都不知道應該聊什么?
跟他們之間隔著一層屏障,從他們語言中,我想起一個詞,叫“認命”。
這種“認命”不是像曾國藩這種經歷過大風大浪,知道自己奮斗一生,個人力量還是渺小的認命。
他們的“認命”是一種佛系認命。
有一次大學寢室同學問我一段英文意思,她英語文盲,一看英語就想睡覺,但現在工作需要看英語,有道解決不了,來問我了。
回答完之后,就隨意聊了幾句,我發現自己真的聊不下去了。大學畢業后,做過文員,當過淘寶客服,現在做外貿。問她喜不喜歡這份工作?她的回答是沒感覺。
有什么短期的目標嗎?沒有,只想躺著,家里買了跑步機,卻被她拿來晾衣服。
有想學的技能嗎?看不進,什么都不想學。
最后她說了一句很悲涼地話:“我知道自己中年肯定不好過,我也知道自己一定會有嚴重的中年危機,但我現在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走一步算一步。”
日本有一個詞叫做“低欲望社會”,所謂低欲望社會,無論物價多低廉,消費都沒有增長;銀行利率再低,也不愿意買房;生育福利優厚,也不想生;大家寧愿躺在家里也不愿意出門,出去吃飯就看哪家店今天打折,或者直接去便利店隨便結論,處于一種“喪失大志的時代”。
我從她身上看到這種低欲望。這絕對不是個例,在你的周圍也會有。
沒有愛好、欲望、野心、只想認命。
中國式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普遍心態,但孩子趕不上你的目標,配合不了你的行動,最后選擇放棄,只想躺著。
04.
錢鐘書在《圍城》里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不受教育的人,因為不識字,上人的當,受教育的人,因為識了字,上印刷品的當。”
我們的教育亦是如此。父母準備好標注答案的人生規劃,老師準備好考試的標準題目,結果就是孩子的眼光越來越短淺,思維越來越僵化,見識也越來越狹隘。
教育就成了把一個識字的文盲送進了社會,這種教育成功嗎?這種愛偉大嗎?
一點也沒有。
真正的教育是能夠激發他進行自我教育,學會認清楚自己是誰,要什么。
真正的愛是把loyal(衷心) obligation(責任) valued(尊重) excuse(寬恕) 的每個英文單詞的第一個開頭字母連起來那才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