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打算通過一本書把之前讀的春秋時期的歷史絲滑的過度到戰國時期的歷史,結果發現被這本書的名字蒙蔽了,或者說這本書的名字起的有問題,因為只簡單的談了春秋時期的歷史,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關于戰國方面的歷史基本上只字未提......是到戰國的家門口就算結束了唄?
書中對于部分歷史事件的描述(比如公子小白和公子糾“賽跑”那段)與我之前讀過的基本相關的書籍的內容有分歧,不過其中有些內容還是挺有趣的。
牧野之戰中“牧野”的由來:所謂“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由于商周的決戰之地位于商都外圍的平原地區,故亦被后世稱為“牧野之戰”。
商與周國君性質的差異:在商代,君王只是“人類”的最高統治者,而在人之上,還有一個至高無上的存在------“神”。通過巫教的祭司,“神”將自己的意志“傳達”到人間。君王的一切行為,只有通過神諭才能獲得合法性,因此君權實則一直是被關在“神”的“籠子”里。(書中的一個觀點是商的末代君王帝辛正是試圖打破神權對王權制衡的一系列操作導致商的權力系統從內部崩潰,最終摧毀了王朝統治的根基。)
周人則在紂王的廢墟上,創造了一套全新的運行邏輯:具象化的“神”被更抽象的“天”所取代,而周王身份不只是“人”的統治者,更是上天在人間的“代理人”,故所謂“受命于天而王天下”,人間之王也因此有了一個全新的稱號------天子。
書中提到的文字:東夷族自古民風尚武、桀驁不馴尤為善射,所謂“夷”最初是“大”與“弓”兩個字的組合。(微信讀書的小伙伴還舉了另外幾個例子:蠻,蠻是馴服猛獸大蟲的人;狄是帶著大狗狩獵的人。類似的信息在《易中天中華史·先秦》部分也有提到)
另一個字是“縣”字:“縣”字源于“懸”字,取“懸而未決”之意。西周時代,戰爭本質上是君主與貴族們合伙做的一筆生意。新征服的土地會按功勞大小及地位高低,分封給參戰貴族及王室成員。在分封前,這些土地會暫時由君主直接管理,此時土地最終歸屬權尚懸而未決,故稱之為“縣’(懸)。“縣”字最早在西周時代的銘文上便已出現。
哥布林讀書編號:25-12T425
書名:《從春秋到戰國》
作者: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