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中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風》是為《國風》,包含了《采蘋》《采薇》。《雅》是分為《大雅》《小雅》,《行葦》《洞酌》包含其中,這幾篇是用來:昭忠信也。
2、太子一般稱之為東宮。
3、嬖人,地位低下的寵妾。
4、六逆: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
5、六順: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君義,臣行。
6、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魯隱公4年,公園前719年。所謂大義滅親之詞的來源正是隱公4年,衛莊公嬖人之子州吁殺衛莊公與戴媯(衛莊公二妻陳國女厲媯之妹)之子衛桓公自立為衛國之君的事情。衛桓公因為此事又稱為衛前廢公。州吁成為春秋第一位篡權成功的公子。
77、州吁,實乃舞槍弄棒,驕奢淫逸之人。公元前719年,衛國大夫石鵲聯合陳國國君陳桓公殺掉州吁。立衛桓公之弟公子晉為衛國第15代君王,為衛宣公。
8、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
9、魯隱公11年,公元前712年。鄭莊公聚眾伐許。所謂暗箭傷人成語出自這里,潁考叔(鄭莊公重要的謀臣),在登許城插蝥孤旗的時候被鄭國子都一箭射中,從城墻上墜下而死了。由此形容小人。
10、公孫子都,即公孫閼。新鄭人。鄭桓公(鄭國第一任國君)之子鄭武公弟弟公子呂的兒子。因此是桓公之孫。和鄭莊公是平輩人。武藝高強,并且相貌英俊華貴,深得鄭莊公的信任。號稱是春秋第一美男。但是好邀功自賞,孤傲不可一世。因攻城之前和潁考叔發生"爭車之事",而后者又因先登上許國都城而心生不滿。于是射死后者,回鄭邀功。
11、魯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臧僖伯鑒觀魚是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之事),魯隱公一意孤行,不聽勸阻。臧哀伯是臧僖伯之子,臧哀伯諫納郜鼎是魯桓公二年之事。魯桓公一意孤行,不聽勸阻。
12、宋國華督誅殺了宋殤公。為了平息諸國的討伐,華督向魯齊陳鄭紛紛贈送財禮,其中向魯國贈送的便是郜鼎一個。因為華督實數大逆不道之人,所以賄賂的東西本來是不合禮節的。而魯桓公又將其鼎置于太廟之中。是十分違背綱常禮儀的。鼎是春秋時期王權的象征,本不該隨意遷動贈送。當年周武王力克商紂之后,把九鼎(大禹治水所設九州地域劃分之物)全部遷到洛邑以展示最高王權,被眾人非議。
13、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國伐魯,曹劌論戰在此年發生。對手是"春秋五霸"之首的公子小白齊桓公。此場戰役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所謂成語"一鼓作氣"便是出自這里。至于戰爭之后曹劌的去向,史書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據說曹劌為人恃才傲物,看不起魯莊公的平庸,于是在公元前665年,魯莊公30年時發動了叛亂,被公子般(莊公之子)平叛之后發配到莒國(今天山東莒縣一帶),一說病死。
14、魯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距離齊桓公去世還有14年。這一年齊桓公滅蔡伐楚。所謂成語"風馬牛不相及"成語就是出自這一年。其中"風"是雌雄相誘的意思。
15、魯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所謂成語"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便是出自這一年。宮之奇向虞公進諫。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準備從虞國借道去攻打虢國,對此虞國國士宮之奇進行阻撓。其認為虢和虞是唇齒相依的關系,如果虢國一旦滅亡了,虞國離滅亡也便不再遙遠 。虞公認為晉獻公是其同宗不會害他,于是不聽宮之奇之勸執意為晉國開道。果然當虢國被晉國一滅,虞國公馬上便被晉獻公活捉了。正所謂"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16、公元前655年,虞國虢國兩國相繼被晉國所滅。同年宮之奇出逃虞地,生卒年和下落都不知去向。同虞公被活捉的還有"百里奚"。晉獻公因不識百里奚之才,并且為了侮辱其人格,晉獻公將百里奚作為陪嫁之臣一并送與秦穆公作為政治聯姻人員。當年百里奚已經66歲高齡。不堪侮辱,逃到南陽楚地去放牛。被秦穆公所知,以百里奚為奴隸的身份用五張羊皮換到秦國,拜為大夫。使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五羖大夫,百里奚舉于市"皆出自羊皮贖身的典故。
17、齊桓公下拜受胙,這是發生在僖公九年,公元前651的事情。周襄王在秋葵舉行盟約,天下開始接受賞賜。齊桓公當時已經為天下第一霸主,權利實力遠在襄王之上。有為天下先之心,但卻礙于禮法等級尊卑不能越級。襄王不讓齊桓公下跪就接受祭禮,實際上是害怕桓公的實力。但是桓公一定要下拜受禮,實在是虛情假意。"天威不違顏咫尺"是對桓公最大的諷刺。
18、魯僖公15年,公元前646年。晉國大夫陰飴甥(呂省)和秦穆公在陜西大荔東結盟了。秦穆公攻打晉國,韓原一戰,活捉了晉惠公。這一年百里奚已經81歲高齡了。這一年秦穆公37歲。秦穆公和百里奚都是公元前621年去世的。秦穆姬,又叫穆姬夫人,是晉獻公和齊姜之女。公元前656年隨百里奚一同嫁往秦國。
19、魯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這一年發生子魚論戰。楚國攻打宋國以求解圍鄭國。這一年宋國的國君是宋襄公(春秋五霸之一)。大司馬公孫固勸諫宋襄公不要和楚國打,實數逆天行為。這是宋襄公失敗的原因之一。楚人渡泓水時應該先行擊潰而沒有去做,是宋襄公失敗之二。楚人已經渡河,沒有排兵布陣卻依然不去攻打,這是失敗之三。宋襄公實乃婦人之仁,并且一意孤行不聽子魚勸解,被楚國擊潰實乃理所當然之事。
子魚生卒年不詳。是宋襄公的同父異母兄。因為是宋桓公與其庶妻子所生,實無地位,也無爭奪皇權的資格。因此被襄公冷落。又叫"目夷",是中國魚姓的始祖。公元前651年,也就是魯僖公9年的時候,子魚奉襄公為宋國國主,被拜為左師打理朝政。宋國因此風調雨順民安富足。但是宋襄公孤傲不可一世,看不起子魚的庶親血統,致使子魚在關鍵時刻的提議總是不被采用。使子魚空有一腔愛國熱血卻無處施展才華,宋國逐漸衰落。
20、齊桓公,公元前643年去世了。春秋五霸依次按實力排名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宋襄公實力是最弱的。之所以可以當上春秋五霸,是因為齊桓公與其父親宋桓公關系不一般。宋桓公是齊桓公最親密的戰友,隨著二位桓公南征北戰,因此幫助齊國奠定了霸主地位。二國的關系十分友好,因此宋桓公去世之后,宋襄公繼承遺志,繼續開展霸業。
21、魯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陰飴甥和郗芮計劃謀害晉文公。寺人告密。寺人,就是后世所傳的宦官。晉文公誅殺晉惠公之子晉懷公,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22、四大惡女。夏之妹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晉之驪姬。成語"紅顏禍水"便是出自這四個人。驪姬是晉國禍亂的開始。史稱驪姬之亂。驪姬是驪戎之女。公元前672年,晉獻公娶驪姬為妻,生下兒子奚奇。挑撥晉獻公和齊姜之子申生(晉太子),晉獻公與狐姬之子重耳(晉文公),晉獻公與狐姬之妹小戎子之子夷吾(晉惠公)的關系。
人物關系為,年齡排名申生>重耳>夷吾>奚奇。晉惠公生兒子晉懷公,晉文公是叔侄關系。
22、申生是孝悌之人,但是過于羸弱,缺乏膽識和政治眼光。驪姬要立太子奚奇,于是和中大夫合謀商量好了,驪姬對申生說"你父親夢到你母親齊姜了!快去祭拜她!"于是申生馬上就去曲沃祭拜了。回來之后把祭拜的酒肉全部帶給了晉獻公,晉獻公在外打獵,驪姬就把酒肉放在宮中六天。下了毒,等晉獻公回來。晉獻公回來之后對著地上祭酒,所倒之處隆起了地包,給狗給人吃都死了。驪姬說"是太子要害您。"于是太子逃到了新城,晉獻公殺了太子的老師"杜原款"。有人對申生說"您要申辯,國君是一定可以明辨是非的呀!"申生對他說"父親沒了驪姬,會吃不飽睡不著,我去申辯,驪姬一定會被治罪的,父親老了,我又不能讓他快樂。"問"您想出走嗎?""君上還沒有明查驪姬的罪過,我背負殺父的罪名而逃,誰會服我呢?"當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申生于新城自殺了,死于公元前656年。三兄弟只有申生死了。重耳逃到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史稱申生死于內,重耳生于外。
23、綿山屬于山西省介休市。介之推與其母隱居在此地而死。介之推曾在晉文公避難時割下大腿肉給文公充饑。是晉文公最忠心的手下。在魯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的時候,晉文公大賞與他一同逃難的人,但是介之推沒有邀功。介之推尸首被焚化之后,每年的三月五日為火禁節,吃冷食,又名寒食節。一說介之推是清明節的起源。
24、魯僖公30年,公元前630年。燭之武退秦師這一年發生。
25、魯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秦穆公要去攻打鄭國,蹇叔不讓,于是秦晉兩國交兵。公元前626年的時候,晉國在崤山一戰中徹底擊垮三萬秦軍。
春秋戰國粗略(1)·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