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以故事的形態、詳細的介紹怎么“讀和寫”的書。
一,讀
【文章理解】新學期開學了,老師讓學生回家預讀魯迅的散文詩《秋夜》和姚鼐的文言《登泰山記》。
樂華和大文讀不懂,于是去請教樂華的父親枚叔,枚叔告訴他,把文章的外景和作者心境相結合,比較容易理解。
【閱讀】中秋節,大文母親邀請樂華全家來家里賞月,張大文家是書香世家,大書房里收藏著很多名書典籍。
大文愛讀課外書,各種書籍翻看后堆在書桌上,枚叔見了告訴大文,讀書不能亂讀,要根據自己的水平來讀。
把書放回大書架后,給大文整理出一個小書架,挑了一些適合中學生的書放在上面。
詞典有《辭源》;小說故事《老殘游記》《鏡花緣》《魯兵遜漂流記》《希臘神話》;詩文集《唐詩三百首》;經書《論語》;史書《史記》,再訂閱一些新出的少年讀物。
【古書】把古書稱為“國學”或者“骸骨”都是偏見,按本質歸類,應稱為文字學、哲學、史學、文學。
對待思想、學術不能憑主觀的愛憎,要用批判的方法,去考究思想、學術和時代、社會的關聯。它因何發生,因何衰落,對我們的思想、行為有哪些影響。
【文學史】應先讀中國哲學的原書,再去讀哲學史;先讀《詩經》及漢代以下的詩集、詞集,再去讀文學史;先讀古代歷史書籍,再去讀《古史辨》。或者一邊翻閱原書,一邊讀哲學史、文學史。
讀詩,就讀沈歸愚的《古詩源》、曾國潘的《十八家詩鈔》;讀詞,就讀張惠言的《詞選》;讀明清小品文,就讀沈啟無的《近代散文抄》。
【新體詩】新體詩和從前的古風、樂府、律句、絕句一樣,有“詩的意境”。比散文精粹,印象生動。得到“詩的意境”在于多體驗,多思想。
【詞】詞的代表作有張惠言的《詞選》,還有《白香詞譜》。詞的內容以表現境界或抒寫情感為主,內容主要是情境。有兩種顯著的風格,一種細致,一種豪爽。
【詩詞的時代背景】枚叔服務的銀行,因戰事倒閉失業,閑時翻看陶淵明的田園詩集。恰逢王先生教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樂華體會到其中心境,邀請大文去他去家中聽枚叔講解。
枚叔告訴他這樣的悠閑生活在鄉間是不存在的,現代人回到鄉間拿鋤頭是一件困苦的事情。陶詩的體會跟到鄉間旅游一樣,只能是短暫的消遣。
枚叔從書柜里拿出一本翻譯的新俄作家的詩選,找出沙坨費耶夫的《工廠的歌》和加晉的《天國的工廠》交給樂華和大文,意思是工業詩的時代才是他們應該向往的。
【讀書的語調】看了這篇文章才想到,明星說臺詞是運用了技巧來表達情感的。一句話,有高低、強弱、緩急之分。
著眼點的地方應重讀,與著眼點相關聯照應的詞,也要重zhong讀。高低:疑問的語氣要升調,確定的語氣要降調。
強弱:悲壯、慷慨、快活、斥責的文句頭部加強;不平、熱忱、確信的文句尾部加強;莊重、滿足、優美的文句中間加強。
緩急:莊重、敬畏、謹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的文句,全體須緩。快活、確信、憤怒、驚愕、恐怖、怨恨的文句,全體須急。
【讀書鑒賞】
鑒賞的意義:分為‘見’、‘視’、‘觀’三個階段。
‘見’只是看見那是什么樣的,感官上的事;‘視’是去辨別它的結構,知識思辯上的事;‘觀’是用心去感受,心理上的活動。
鑒賞的態度:
1,把讀過的文章中有意義的句子抄下來,偶爾翻看,得到感悟。2,把自己的水平和書中作者的水平相比較,不斷學習。
3,了解作品的背景才能領會到它的好處,用想象力還原作品的本來面貌。4,從壞的文章中鍛煉自己的鑒賞力。
【研究文章的風格】鑒賞可參考司空圖的《詩品》,分為二十四種風格。不能從主觀的感覺去決定文章的風格,應該從文章本身的客觀條件出發:
1,作者取材范圍,每個作家的生活環境不同。2,作者的品行,有些人溫和、有些人急躁、有些人寬大、有些狹隘,程度深淺也不同。
3,作者的語言習慣,語調的差異和詞匯的不同。4,寫作的習慣,有些人信手寫來,有些人仔細修改,兩者無關成績,只是前者疏放,后者嚴謹。
二,寫
【寫作文】王老師給學生們布置作文,講解標題和內容的聯系,內容是把內心所知道的東西寫出來,再加上合適的標題。
于是出了兩個他們熟悉事物的標題,寫完讓他們不斷修改,改到不能再改。寫完后交給枚叔檢查。
枚叔指示說,一個段落的句子在承接和轉折時,要用適當的詞。比如“但是……”表達的是后面沒有前面好的意思。描寫情感時無需特意,寫作經驗多了就能明白。
【寫文章】“九一八”事變,全國各地學校組織抗日會,大文和樂華為《抗日周刊》編輯股員。
國文課堂上全班一起討論,怎么寫好抗日文章叫大眾起來抗日。王老師指導說,文字是心的表現,分為知、情、意三種。知是自己所知的知識,情是感情,意是要表達的意思。
首先描述“九一八”事件的經過情形,這是知;表達對殘害同胞的憤恨,這是情;激起民眾對殘害同胞的同情心,希望全國同胞奮起反抗,這是意。
【文章毛病】幾個編輯股員在《中學生雜志》上發現了一篇標題為“文章病院”的文章,列舉了三種常見的寫作毛病。
一,用詞、用語不適當;二,意義的欠缺和累贅;三,意義不連貫,欠照應。需要平日在思想習慣和語言習慣上多留意,下筆前組織好語言。
【印象描寫】星期日,枚叔、大文和樂華三人同去登山,途中景色宜人,大文和樂華決定寫一篇游記。
枚叔指導,游記有兩種體裁。一種是把看到的、聽到的、平板的記錄下來,猶如路程圖,這是記敘;一種是把自己的感覺和景色融合在一起,猶如作一幅風景畫,這是印象描寫。
比如,柳宗元的山水記和《敕勒歌》。其他文字除了說明文、議論文,都有兩種寫法,一是記敘,二是印象描寫。
描寫人物印象的可見朱自清的《背影》,現代人的小說中。
【詞語】現代人對于詞語的用法越來越混亂,說話時詞不達意會讓人摸不清頭腦。
《辭源》里可查詢通常使用的詞,還有一些現代出的專科的辭書。同性質的還有類書,《太平御覽》《駢字類編》等。
【語匯和語感、語調】一篇文章需要從三方面觀察,一是文法,二是用詞,三是思想是否正確、豐富、新穎。
用詞方面,要不斷積累、記憶,遇到不懂的詞可以翻詞典《辭源》,在詞匯中挑合適的詞,意義更貼切。
語感是詞的情味,帶給人的某種感覺。語調上面,詞與詞合在一起成偶數讀起來順口。
句式宜錯綜使用,除有意義的重復外,不宜疊用同一的句式及同一的助詞。除聯綿字外,不宜多用同音或聲音相近的字。
【觸發】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啟發、聯想。
從別人的文字和語言里,得到自己的感悟。樂華把新得的感悟記在隨身攜帶的本子上,再做總結。
【小說與敘事文】敘事文只記錄事實,而小說必須和他人的人生有重要聯系和意義,有各種意識、情感等。
還須留意季節變化,人物性格變化涉及的場面等。如矛盾的《子夜》。
【讀書筆記】普通隨筆有梁紹壬的《兩般秋雨庵隨筆》,姚元之的《竹葉亭雜記》。古而有名的是王應麟的《困學紀聞》,關于詩詞的有《苕溪漁隱叢話》。
從這些書籍里可以參考讀書筆記的樣式和輪廓,平時記錄讀書的心得和研究結果,以備查考運用。
讀書筆記用議論文的態度去寫,引用兩個以上的例子作憑證,例證越多,論斷越精準。以簡短樸實為宜,不需詞藻修飾,只需論斷、理由、例證。
【修辭學】修是調整,辭是語言,修辭就是調整語言,使它更貼切。
作文和說話分為“說什么”和“怎樣說”,“說什么”是內容,“怎樣說”是形式和方法。
假如說的東西是抽象的,知識的,只求意義上沒毛病,這叫做消極的修辭。比如以明確精準為主的算學類文句,必須精準。
假如是具體的,情緒的,利用感覺的要素,這叫做積極的修辭。與情境相關聯,有“諱飾格”,用于不便言明的事物,比如“太平房”……
鋪張格”與前一種相反,用于夸大其詞的說法,比如“易如反掌”……,運用時要合乎情境。
還有“譬喻”法,分為明喻,比如“如……,猶……”。略掉這兩個字的為暗喻。
關聯的有“借喻”,用已知喻無知,兩者相似。與“借喻”相反的是“映襯”,用相反的事物襯托出來。
說話和寫作是相互關聯的,修辭功夫從生活上的修養開始。
【文章組織】回問自己,寫這篇文章要表達什么?這是中心思想。這個思想是怎樣來的,與哪些事物關聯,這是材料。材料是否與中心思想一致,這是統一。
組織文章的三個原則是“秩序、聯絡、統一”。把材料排列好次第是秩序;順當的連續下去,沒有勉強接洽是聯絡;通體意見一致,情調一致,這是統一。
解說文、議論文也可用回問自己的方式解決組織問題,是要說明什么?主張什么?例證是什么?論據是什么?反襯的例證是什么?旁及的論據是什么?把什么放在前面最引人注意,把什么放在后面最具有效果。
【習作、創作、應用】作品分為創作、習作與應用,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習作,習作有了一定的程度,才能應用、和創作。
創作是在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意味,搜集和這題材有關的事項,使內容豐富,運用熟練的手腕表現出來。
【習字】寫字有四個標準,迅速、準確、勻整、各式。迅速和準確需隨時留意,隨時練習。
勻整不僅要單個字勻整,還要上下呼應,左右調和,通體勻整。要隨時留意各種書件的格式,合格式才美觀。
現代人講求快速,行書比楷書用處多,需要一起練習。
圖片來源網絡,花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