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限》--亨利.克勞德 約翰.唐森德--786字
1. 界線是什么?
界限就是我與他人的一個心理分界線,用于定義自我和他人,讓我們了解自己的責任是什么,在哪個范圍內可以擁有自由的選擇權和決策權。但界限又不是城墻,而是能將好的事物容納進來,將一切危險擋在外面的可適度開關的門。
2.有哪些界限?
最基本的界限是身體的皮膚,除此之外還有話語、上帝的真理、物理距離、時間、情感距離、其他人和后果。
3.主體的界限之內有什么?
我們的界限之內的事物就是我們要為之負責的事物,包括:感情、態度與信念、行為、選擇和價值觀。
4.界限十誡之因果律:
簡單來講,每個人種什么因,就會收什么果。有時候有些人沒有收割他們所種植的因,是因為有人代替他們收割了成果。
5.界限十誡之責任律和尊重律:
責任律和尊重律要求我們彼此相愛,但并不是叫我們成為對方,因為每個人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為自己的成長負責。責任律和尊重律還讓我們推己及人,以自己想要被人對待的方式去對待他人。
6.界限十誡之能力律:
我們有能力認清有哪些問題是確實存在的;有能力在神秘力量面前坦誠自己的無能;有能力悔改;有能力尋求外界的幫助,找到自己能為之負責的事情,并得到他人的幫助;有能力與受害者達成和解。
7. 界限十誡之動機律:
施比受有福,就是在指導我們要常利他。但在我們施與的時候,不能出于一己的私欲,期待他人受過之后對我們有所回報。
8. 界限十誡之評估律:
我們必須評估自己設立界限所產生的影響,并要對他人負責。有時一個行為產生的影響和它短期內的表現會不太一樣乃至大相徑庭。
9. 界限十誡之積極律:
超越了反應期的人們會開始建立積極的界限,去愛、享受和服侍他人。
10. 界限十誡之嫉妒律:
嫉妒是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界限之外,從而忽視了自己的進步和上升空間的一種行為。所以嫉妒可以作為一種警示,讓我們反觀自己生活中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