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平素給人冷酷無情的感覺,詭異的眼睛加上頻頻吐信的舌頭,絕大多數人均認為它丑陋可怕。其實人們對蛇的恐懼大多都是來自“先天的傾向”,即“原始的潛在意象”,是我們的原始祖先遺傳下來的,他們對這些類似的恐懼有著千百萬年的經驗,于是這些經驗深深地刻在人的大腦之中并被遺傳下來,因此我們會出現這種無意識的恐懼。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蛇通常是靈異魔力的象征。在中國遠古神話中,諸神的手臂、耳朵或其他一些部位經常盤繞著某種蛇形,這恐怕也是東方文化的一個共同特征。例如在印度,那伽(Naga),是一種多頭、頭型酷似眼鏡蛇、長身、無足、無角并且有劇毒的水屬精怪類生物,居水中,地下。有宮殿,喜歡財寶。具有控制水,行云雨的力量。后來佛教傳入中國,為了傳教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便附會本土文化,把那伽翻譯成龍,也就是佛教天龍八部眾,所謂的龍眾。
《易經》曰:“尺蠖之屈,以求信(神)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對我們祖先來說,蛇是一種令人敬畏的神秘符咒。古代文獻《山海經》《詩經》《竹書紀年》《周易》《尚書》《左傳》《楚辭》《史記》等中,都有關于蛇的記述。
古代傳說中許多赫赫有名的天神還是人與蛇的混合體。漢代藝術作品中,伏羲與女媧是人首蛇身,共工是赤發人面蛇身,其手下相柳也是九首人面蛇身。此外,還有不少神同樣是人首蛇身。《山海經·海外西經》曰:“軒轅之國,人面蛇身。”《山海經·大荒北經》提及:“赤水之北,有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謂燭龍。”說明燭龍氏族的圖騰是赤色的人面蛇身。從原始彩陶和銅器、石刻中,也可以看到這些人面蛇身的圖像,甘肅武山縣出土的仰韶文化原始彩陶有人面蛇身紋和人面龍蛇紋,商代銅器有人面蛇身紋卣。在遠古時代,中華地域普遍信奉蛇圖騰。數千年各民族的遷徙和文化的融合,從而使蛇圖騰越傳越廣,許多少數民族,如臺灣高山族、海南黎族等仍保留蛇圖騰的遺跡或習俗。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蛇通常人性化,擬人化。如東晉干寶所著《搜神記》中有這樣一則故事——“蛇銜明珠以報恩”。相傳,春秋戰國時期,隨國君主隨侯出游時看見一條受傷垂死的大蛇,他心生惻隱,令人給蛇敷藥,放歸草叢。痊愈后,大蛇口銜夜明珠送到隨侯住處。民間以“蛇銜寶珠”告喻世人應積善行德,感恩知報。
懂得感恩的還有蒲松齡《聊齋志異》中《蛇人》一篇。全篇數百言,將蛇之“通人性、懂人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蛇人對蛇的付出,收到的是蛇的回報,兩者的關系也更近似朋友關系。
蛇有人情、懂報恩,流傳最廣且最著名的,莫過于《白蛇傳》。《白蛇傳》在中國廣為流傳,開始時是以口頭傳播,后來民間以評話、說書、彈詞等多種形式出現,又逐漸演變成戲劇表演。后來又有了小說,民國之后,還有歌劇、歌仔戲、漫畫等方式演繹。到了現代也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電影,編排成的現代舞,新編的小說等。《白蛇傳》不但在國內流傳,在日本也有拍成的電影。法國漢學家儒蓮也曾將《白蛇傳》翻譯成法文。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青蛇》亦借鑒了白蛇傳的故事,而后經導演徐克拍攝后搬上銀幕(不過只是借用了白蛇傳的人物名,故事則和傳統《白蛇傳》沒有多大的聯系)。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更是風靡一時。相比較之下,蛇冷漠、邪惡的另一面更容易被人記住。伊甸園里引誘亞當夏娃偷食禁果的蛇,還有《農夫與蛇》里那條忘恩負義的蛇。似乎能引起人恐懼的蛇,是魯迅筆下的“美女蛇”。不過對它的描述只有數筆,最可怕之處也是出自夜晚要來吃人;除了人首蛇身、能喚人名,“美女蛇”的可怕顯得蒼白無力。
其實真正令人恐懼的,也許并不是傳說中人首蛇身的怪物,或是幻化成人的蛇妖,而是那些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意義上的蛇。
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這是古代關于毒蛇的描寫,而在快哉風的小說《蛇》中,有一種學名叫作尖吻蝮的“五步蛇”,人被它咬中后走一百步必死,后來在民間以訛傳訛,夸大成五步必死,對人畜的危害頗大,堪稱中國民間口碑最差的毒蛇。然而就是這樣的毒蛇,竟然反常地在自然景區肆意流竄,抱團遷徙,咬傷大量游客。
小說中還有一種神秘的“雞公蛇”。據說,這種蛇頭上長著像公雞一樣的鮮紅雞冠,喜歡在雷雨后出沒,會飛,會發出像公雞一樣的叫聲。看見活物后,喜歡立起身體和人比高——比它高的就罷休,比它矮的就飛過去咬,它奇毒無比,人被咬一口立刻喪命。好像比五步蛇還要厲害,但真有這樣無聊到愛比高矮的蛇嗎?小說的結尾揭曉了謎底。
但這都不算什么!因為引發戰栗的,是這樣的生物:
巨蟒的黑色頭顱在洞穴半明半暗的光線下,顯得異常巨大而可。它的兩只拳頭大小的圓眼珠長在頭頂上方,毫無表情,顯得冷酷冰冷。它的粗大身軀還在緩緩移動著,扭曲著從黑暗處一點一點顯露,帶著暗青色的塊斑,看上去像是長滿青苔的巨大樹干。它的身體有酒吧的啤酒桶那么粗,看上去起碼有 60 英尺長!
在隱秘陰森、人跡罕至的原始自然風貌的山區,有蛇是正常的。但這樣龐大的生物,別說常人聞所未聞,就是生物專家都難以解釋。它已經喪失了可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只應存在于野史記載里,卻活生生地現身在熱鬧火爆的自然景區,還吞下了七個大活人。
或許從它的生存環境中可以找到答案:蝴蝶泉,隱藏著一個巨型鈾礦——就是制造核武器的鈾元素——一個放射性極強的天然礦。也正是這個巨大的寶藏,誘惑著偽裝成科考專家的美國人千里迢迢跑到中國西南的原始深山里,瞞著同行的中國專家,秘密而貪婪地做著發財的夢。自然景區還吸引著另外兩撥人——學生物的戶外探險愛好者和非法偷獵的養蛇人。當他們在意外發現的廢棄的軍事工程中與蛇不期而遇時,能否逃出生天?這是一部探險驚悚類小說。故事具有緊迫感和節奏感,人物豐富且個個飽滿。小說中既具有遇險求生、變異巨蟒、搜尋寶藏、生死復仇等經典橋段,又富含野外生存、溯溪探險、鈾礦勘探、秘密工程等動物學、植物學、戶外探險、地質勘探、歷史文化的科普知識,將通俗小說的懸疑驚悚與嚴謹的科學知識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