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姓名:楊依純 高二(19)班 指導老師:侯玲
人人盡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壯辭佳句無窮迭出。誰說它嘶了、啞了、頹了、喪了?且讓我帶你攀山越嶺、上天入地,看中華文化之萬山聳翠、層林盡染。
文脈所積淀的智慧,是一個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給我一葉扁舟,叫我駛向南宋的戰火紛飛。我的小船在風雨中飄搖,卻只見一中年婦女,濃妝素顏,江湖流徙,卻依然不改眉宇間的那份堅韌,只為家國深情。李易安褪去紅妝,反存一番烈性。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不曾需求半點外物,只求本心之堅守。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給我一支筆,叫我劃破民國時期的凄清黑夜。我的筆在寂寞中顫抖,卻在黑夜中邂逅出一雙精銳的眼睛。它教會我敢于正視黑夜,叫我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那是魯迅的眼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從那以后,許多人一起陪著他在孤獨中吶喊,在黑夜里彷徨,把骯臟的鐵屋掀開,將光明迎接。
然而,我停駐了小舟,也擱淺了筆墨,我在時光的河流里靜靜地沉思。原來,我所念念不忘的不只是壯辭佳句,更是佳句背后的千古人事。它們之所以經年流傳,是因為書寫它們的人有些鏗鏘鐵骨。原來,我所苦苦追慕的不只是千古名句,更是名句背后的千古風流。它們之所以縱橫古今,是因為讀到它們的人,從句子里讀出了前輩的故事和命運,更讀出了自我的選擇與堅守。
就如我的輕舟愛上的不只是李清照和她的堅韌,就如我的筆愛上的不只是魯迅和他的思想。我愛的是這橫亙千秋的文化和精神,我愛的是自己磕長頭匍匐在崎嶇小道只為貼著它的溫暖的敬畏與虔誠。
如今,從生肖到星座,從月老到丘比特,從詩詞歌賦到歐美風格,這苦旅的中華文化正面臨著消失殆盡的危險。習近平宣揚: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美人之美,天下大同。這卻不能等同于拿來主義,對待西學,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立足漢辭,光耀重生。
站在新時代的浪尖,大時代需要大精神,大精神需要大文化,大文化來自東方遠古不絕的聲響。《中華世紀壇序》有云:"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品中華文化,猶如黑色天幕上最閃亮的星,熠熠生輝;猶如花架上最美麗的海棠,清香宜人;猶如舞臺上激烈的交響曲,催人奮進。我的小船,我的筆連同我的心,從此有了歸航,更有了去路。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之意義,不在于炫耀四野,而在于它的子民恩澤于它并無怨無悔地傳承和發揚。而吾輩定當敬它愛它珍惜它,汲取營養,積極弘揚,賦予它當代的新使命與新姿態。只見它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 ? ? ? 識文髓以著成文
姓名:韓藝卓 二(3)班 指導老師:劉紅芳
三千年文流,終歸正脈;千百條文脈,始成新學。溯洄從之,自《春秋》以來,中國文章始終載道而行,持“文貴曲”“微言大義”之筆法,一脈延綿至今仍未斷絕,流水未可期,各朝各代,文法絡繹不絕,而當今時代,在文化“大一統”的局面之下,中國寫作著文應當如何謀求長存并發展?
何以著文?首先必須明白,何謂文?《尚書》傳世以來,六朝曾經記載過:詩意之文為文。曹丕《典論·論文》云:“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文章是傳統文化的積淀,源于理性,歸于信言,張于文采;文章是文化價值觀的彰顯,是一個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的集中體現。
梁啟超曾提出:“讀歷代典制誥誓,翰林所書,可得文章之骨髓矣。”春秋戰國,多派紛爭,文理之爭極為激烈,六派中人善著文章者多如過江之錦鯉,覽其文法,令人拍案叫絕,善辭說理之外,力求用簡單的字句區分不同的寓意事態,文采斐然。“春秋筆法”正是文章的源點,著文的脈絡源頭所在。
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后續》曰:“文有二道:辭令褒貶,本乎著述者也,導揚諷喻,本乎比興者也。”從中可提煉出兩個觀點:一曰著述,二曰比興。著文以成佳作,一則應詞正而理備,高壯廣厚,謂述其理也;二則亦文亦詩,習得虞夏之詠歌,學殷商之風雅,麗則清越,言暢而意美,謂宜雅正多文采也。文之精髓不過這兩句耳。
在當今這個文化“大一統”的時代,我們正遠離文脈,在俗文化的道路上漸行漸遠,近代的西學東漸、文化自卑下,我們失去了許多傳統的精華,中國式文章已經慢慢失去光彩,中國寫作的智慧急需被人們重視和挖掘。從古至今,無論是六朝的“緣情旖靡”追言意之美,還是唐盛世以后,追求辭藻堆砌,韻律流宕,以及晚清民初,皆用儷體,重敘事析理之風。文章的述理賦文之美,其實早就在三千年的時光里交融鑠鑄,互為所用,熔成一體,在這個“大一統”的時代背景下,形成中國特有的文化脈絡和精髓。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原是宋代詩人林君復的詠梅之作,今天我拿它來指喻文采。中國的行文之道不應在此被斷絕,寫作之法不應在此被替代。我們應當擔起這個重任,在著文時做到詞正理備和富于文采,將兩者相熔,密不可分,傳承并發揚此等著文精髓,相信在不就的將來,中國的寫作著文能夠春入屠蘇,光耀重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