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和媽媽閑聊,說到因為與別人觀點不同而爭論的事。讓我想到一個故事,是孔子和弟子的故事。子路與別人爭論:子路說三七二十一,而路人則堅持三七等于二十四。兩個人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后二人請孔子裁判,并約定輸?shù)娜素?fù)十兩銀子??鬃訂柮髑闆r后,當(dāng)即判子路輸了,子路給路人十兩紋銀,路人高高興興走了。子路不服氣的質(zhì)問孔子:“明明我說的對的,您為什么這樣判?” 孔子說:“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說的對的??墒?,你從小讀書,卻和一個沒讀過書的人爭論,有意思嗎?他都糊涂那個樣子了,連三乘七等于多少都弄不準(zhǔn),你卻跟他爭論!所以我判你輸了,讓你長點記性,以后別跟糊涂人爭論?!?/p>
? ? ?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去和糊涂的人去爭辯。我覺得自己是一個特別較真的人,覺得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別人說錯了,總是忍不住想去糾正,好為人師。因為這樣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特別是生活中,有很多認(rèn)為“ 三七二十四”的人。持有這種認(rèn)知的人,并沒有影響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是啊,正如孔子所言,也許他們并未向我一樣接受好的教育,甚至沒有接受過教育。為什么要花時間爭辯,辨出輸贏又有何意義呢?這樣的爭辯的價值在何處呢?如果是真理,兩個有學(xué)識的人可以越辯越明,對于學(xué)術(shù)研究有一定價值。但生活中大部分爭辯毫無意義,更別說價值了。不如暫時包容他們的想法,節(jié)約出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