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微涼,青痕緩緩爬上天際,夕陽下,炊煙裊裊升起,我不由得停住腳步,心里泛起陣陣漣漪。
縷縷炊煙,歸子思念。
如果鄉愁有顏色,那它一定是一抹炊煙的乳白色。兒時,我常爬上村頭那棵歪脖子樹,看萬家燈火,看裊裊炊煙如精靈般從柴火里輕輕起身,鉆過黝黑的煙囪,不染纖塵,飄向天空。青磚綠瓦間,縷縷溫暖從房屋里緩緩溢出,混合著一股淡淡的油煙味和蔥花香,覆在暗黃的玻璃上,氤氳在裊裊的炊煙里,鉆進我的心間。
年復一年的花開花落,歪脖子樹也綠了一季又一季,漸漸長大的我也隨著炊煙飄向遠方。
寫炊煙最多的當屬陸游,“嶺谷高低明野火,村墟遠近起炊煙”“霧斂蘆村落照紅,雨余漁舍炊煙濕”,我不禁疑惑,炊煙怎么會是濕的呢?直到離家求學后,常常在夢中又見炊煙,醒來后一枕清淚,才發現,原來,那裊裊炊煙是飄著去尋那游子的孤魂。淚眼看炊煙,炊煙怎么不是濕的呢!
縷縷炊煙,鄉人守望。
我想,那些漂泊他鄉的游子返鄉創業,振興鄉村,定是因為心中有那縷縷炊煙的牽掛吧。他們也如同炊煙一樣,初時向往廣闊天地,想闖出一片天;后來循著來時的方向,回應著炊煙的召喚。
鄉里人家,互幫互助,共同致力于鄉村振興。無論是緩緩歸家的游子,還是遠道而來的客人,都會熱情地招呼對方到自家吃頓便飯。隨著鄉村振興進程的發展,家家戶戶基本用上了天然氣,可鄉人們卻仍保留著灶臺。裊裊炊煙中,又見孩子們在田野間肆意奔跑,奔向炊煙散去的方向……
“吃飯了嗎,當家的,添副碗筷!”
“外面冷,來烤烤火吧!”
縷縷炊煙又化作冬日里幾句溫暖的問候,焐暖了鄉民們的心。
那縷縷炊煙中,蕩漾的是游子們的一句“爸媽,我回來了!”是孩童們指著遠方散去的炊煙,大喊:“我要走出大山!”更是鄉民們一句溫暖的問候,“留下來吃個便飯。”
炊煙裊裊升起,撩動著我們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