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里,性盲比文盲更可怕。
上網的時候,看到有一個男人在網上匿名投訴:
兩年前同學聚會,自己和初戀再度有了聯系,一來二去沒有克制住雙雙背叛婚姻。
出軌后,他已經有一年沒有和妻子有過夫妻生活了。
半年前情人為他離了婚,雖然幾次說要分開,但是實在斷不了。
現在的難題是,他既不想跟情人分開,也舍不得幼子面臨家庭破裂,而且他老婆完全不知情,依然對他很好,實在不知道該怎么提離婚。
所以每次和情人見面以后就用激情瘋狂彌補,一回家也是盡量和孩子在一起,不想單獨面對妻子。
知乎有一個熱門話題:
無性婚姻,多少人還在咬牙堅持。
在那個問題下,無數在婚姻中飽受委屈的男男女女女,匿名留下了自己的委屈。
關于無性婚姻,百度上是這樣解釋的:
夫妻間如果沒有生理疾病或意外,卻長達一個月以上沒有默契的性生活,就是無性婚姻。
有報道稱,我國現有近三分之一的夫妻身處無性婚姻漩渦,年齡集中在30—50歲之間。而這其中,又屬城市夫妻性生活頻率最低。
中國人一直很羞于說性,仿佛那是一件很見不得人的事。
更有一部分人連動心的戀愛都沒談過,就被迫匆匆進入婚姻,開始傳宗接代繁衍后代;
還有一部分人,一出生就接受的是吃苦教育,對他們而言,無論是享受快樂還是“性福”,都有一種說不出的羞恥感。
我們這個社會,一說起性,就有很多不好的聲音,然而避而不談的后果就是:這個社會不僅有文盲,還有性盲。
無性婚姻,本質上是無愛。
一項針對已婚和未婚白領的調查顯示,過半數的人每月性生活少于1次,僅1/4每周有1次以上的性生活。
性生活,不是婚姻中最重要的,但沒有性,兩個人的感情一定會有問題。
歌星蔡琴,曾經經歷過一段長達十年的無性婚姻。
當年遇見楊德昌的時候,蔡琴一見傾心,可他們結婚的時候,男方卻提出一個奇怪的要求:
“我們應該保持柏拉圖式的交流,不讓這份感情摻入任何雜質,不能受到任何的褻瀆和束縛。因為我們的事業都有待發展,要共同把精力放到工作中去。”
如此不合常理的要求,蔡琴還是相信了,婚后她幫助他發展事業,從無名小輩到終于有所成就。
然而十年后,男方卻承認,他愛上了比他小18歲的女鋼琴家彭鎧立。
在結束這段著名的無性婚姻之后,男方很快就和別人結婚,還一連生了兩個小孩。
純潔無暇的柏拉圖愛情,淪為一場笑話,只是可憐蔡琴這十年浪費的光陰。
食色性也,王小波說,性是人類最原始的自然需求,和吃飯睡覺一樣,簡單而美好。
一個人愛不愛你,他的身體會告訴你。
而無性婚姻的本質,排除那些身體或是心理有疾,那就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無愛罷了。
如果一個健康的人長久經歷無性婚姻,催死的不僅僅是他對生活的美好憧憬,還有繼續活著的心動。
英國知名兩性關系學家安得烈· G . 馬歇爾表示:
缺少性生活,首先會對雙方感情帶來傷害。如果夫妻一方渴望親密,而另一方拒絕,很容易給對方帶來心理上的挫敗感。
其次,還會對身體健康帶來一定影響,長期沒有性生活可能導致性器官早衰、激素不穩定。
無性婚姻不代表不幸福,但那是建立在夫妻雙方達成共識的基礎上。
也有很多人在婚前就有無性的認知,他們后來選擇了和自己性向一致的人走進婚姻,生活也很幸福。
還有一部分人因為天生或者意外,喪失了性能力,可是也遇到了相愛的伴侶。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扔確實被迫進入了一段無性婚姻,明明兩個人都有正常的性能力,卻慢慢變成了無性婚姻。
中國有一份社會調查顯示:
在中國30-50歲之間的夫妻中,50%每個月性生活少于1次;只有25%可以保證每周至少1次。重慶約3成夫妻因有婚無性而咨詢離婚,廣東省離婚夫妻中近9成是因為性生活不和諧。
無性婚姻,給身體心理正常的伴侶帶來的傷害,甚至超過不愛,因為它暴露了婚姻里一方對另一方的冷漠。
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的婚姻生了病,但就是不愿意也不敢承認,他們痛苦,焦灼,卻礙于世俗眼光無法與人訴說。
比起那些已經不相愛而失去性的伴侶,這類型無性婚姻,不是因為沒有愛,而是因為或者是身體或者是心理的原因,他們對性犯了難。
其實如果是因為一方身體的原因,大可以先看看醫生的建議,沒有必要一個憋著不說,一個憋著不問,最后耗盡了感情。
如果身體真的不行,那就多包容吧,給予對方精神上更多的關愛。畢竟,包容與關愛是夫妻關系的第一要義。
最后,如果試過一切辦法之后,仍然無計可施,你還可以反思這段關系,如果你能接受,就好好回歸家庭,如果不能接受,就雙方開誠布公的談一談。
都是成年人了,你完全有能力也有義務去思考,這段婚姻,你看重的到底是什么。
對大多數人而言,性與愛本身就是一體,密不可分,如果已經不愛了,也請記得曾經愛過,好好對待。
無性婚姻最可怕的地方,從來不是沒有“性”,而是慢慢失去耐心,失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