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提到的女子做腌蝦致中毒,其中就是一次在傳統的食品制作過程中的一次失敗的DIY。
以四川泡菜傳統制作技藝為例。
在國內眾多的腌菜和泡菜中,四川泡菜算是為數極少的以“泡”的形式,將食物泡在鹽底很低的鹽水里,利用乳酸菌發酵原理,對食物進行冷加工的傳統方式。
歷史書籍中記載的這種儲藏和加工方式也有上千年的時間,根據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現在存于民間的四川泡菜泡制的食物中,均以蔬菜瓜果為主,鮮有動物食材的泡制。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泡制動物食材在人們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被淘汰掉。
其原因可能,一是不易成功,導致食物浪費。這一點對于食物匱乏的大眾是致命的。
由于四川泡菜使用的鹽含量很低,例如跳水泡菜或活泡菜,其鹽度和炒菜的鹽度相差無幾。由于肉類食材含有的高蛋白為微生物提供了大量的營養和能量,使得原本在低鹽狀態下,微生態被改變,人們無法控制其發酵風味,導致失敗。
二是食品安全風險增高,肉類高蛋白在泡菜壇中容易產生致病菌,如肉毒桿菌,這種毒素極強的致病菌在高蛋白環境下容易產生。在古人看來,吃了泡過肉類食材的泡菜,會導致出現很多奇怪病或者死亡,這種方法自然會被淘汰。
能在民間保存到現在傳統食品制作技藝,可以說都是經過時間考驗和沉淀的,可行的,有益于人類發展的好方法。
但民間的傳統食品制作技藝并沒有統一的指導,家家都有,戶戶亦會,且屬于家庭傳承式的口口相傳,難免出現突發奇想的DIY的做法。不過,這些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DIY的做法,放在時間的長河里,也是自然而然地,好的被傳承下來,壞的被淘汰掉。
新聞中提到的女子做腌蝦致中毒,其中就是一次在傳統的食品制作過程中的一次失敗的DIY。
所以,我想說的是,失敗的嘗試并不代表傳承千年的食品加工方式是錯的,是該廢棄的。別一個方式也證明,國家近年來一直推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設,除了保存中國智慧之外,也是讓大家了解那些優秀的傳統技藝背后的邏輯,他們是如何做到傳承幾十年,上百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