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看了看眼前的手機,又8:20。一周前,和兒子計劃好,每天6:40起床,我竟然沒有一天做到。
我一貫自由散漫慣了,從剛開始工作就從來不打卡的生活。到后來換了幾次工作,竟然都是在家辦公,老板在上海,廣州,每月只看業績,業績做到了,哪怕你每天睡覺也沒人管你。加上那時的客戶一般都是下午才在門店出現,所以早晨從來都是睡到自然醒。
命運從來都是公平的,老板給你充分自由的同時,也會對你很自然的忽視。因為經常看不到你,你的表現只有一個維度,就是數據和業績。因此升職通道也就可想而知了。其實,到后面有些惡性循環了。在沒有動力的工作環境中,如果你的自律不夠,那就會更懶散,溺于平庸。
但凡身邊看到有些成績的人,你都能發現,他們的自律性都強于一般人。他們清楚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事情。知道長期呆在舒適區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人的成長與他處于舒適區的時間成反比。那我們如何做到自律呢?
1.不要做過多的計劃
做計劃時從來都是信心滿滿,覺得無所不能。但執行時又是另外一碼事。這里更應該說的是“堅持”。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借口,一段時間,就一兩個計劃,剩下的就是堅持。有個說法,任何行為,只要堅持21天,就會成為你的習慣。而成為習慣后,這段“學習區”又成為你的“舒適區”。你就可以沒有壓力的做這件事情。重新再制定一兩個計劃。你的目的就是讓你的“學習區”逐漸縮小,而你的“舒適區”逐漸擴大。
2.做計劃時要考慮時間的長度
你的計劃不是為了解決當下的問題。而是解決未來的問題。其實,人生活在世界上是不斷自我修行的過程。5年后的你或者10年后的你跟現在的你會有很大的不同,而這個不同取決于現在的你希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當然未來是不可預知,外在的不確定性太大。但你的內在一直可以在你的控制之中,成為你要成為的樣子。計劃的時間跨度過短,你會一直停留在同一個狀態。 總呆在同一個狀態,人的心理舒適區會停留在一定范圍;走出去,嘗試做些新鮮的事情,會擴大你的舒適區,同時眼界變寬,應對變化的能力更強,個人整體素質更高。
3.不要制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之外的計劃
計劃不是越多越好,當然也不是越難越好。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學習。我可以制定一個讓自己寫作進步的計劃,但不要希望自己成為托爾斯泰,莫泊桑,馬爾克斯等等。因為那不現實,會讓你更多的沮喪,痛苦,無奈,直至放棄。
當然,自律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只是想說明,自律非常重要。當你還在抱怨上天不公平,或者覺得自己正在陷于平庸,這時,你應該捫心自問,你有自律嗎?還是在自己的舒適區享受?如果沒有自律,你又怎樣不甘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