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假出奇的熱,據(jù)說是最近十二年來最熱的一個夏季,每天都是在35度以上,37度、39度、40度、41度節(jié)節(jié)攀高。。。2017的夏季,空氣都在燃燒,令人窒息,驕陽嗮的皮膚生疼
為什么說是“苦夏”?一個苦字,苦用的真透徹
武漢,上半年看中的武漢馬拉松,最終未能成行,
今年暑假,小朋友突然癡迷于三國演義,人物性格故事典故信手拈來,每天都要聽一下三國群英傳,“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四年級上的語文課本里有蘇軾的詞。。。),湖北的荊州等,三國的地標了
高鐵很快,沿著長江,到大別山拐了小彎后,直到武漢
大別山的景色秀麗,產(chǎn)糧區(qū)+紅色根據(jù)地區(qū),在原來的印象中像劉鄧大軍挺近大別山以為是個貧瘠的落后的夾縫地區(qū),滿是被破壞的耕地、滿是灰塵揚天,實則。。。
追根溯源,大別山名稱來源于我國第一部地理著作《尚書·禹貢》,《禹貢》中兩次提及大別(大別山),如:導嶓冢,至于荊山;內(nèi)方,至于大別。(譯文:開通嶓冢山到達荊山。開通內(nèi)方山到達大別山。)......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譯文: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成為漢水;又向東流,成為滄浪水;經(jīng)過三澨水,到達大別山,向南流進長江。
大別山(Ta-pieh Mountains)座落于中國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處,西接桐柏山,東延為霍山(也稱皖山)和張八嶺,東西綿延約380公里,南北寬約175公里,長270千米一般海拔500~800米。? 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是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
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對民國的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漢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這也是當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地理前提。
一說武漢,首先想起來的就是洋務(wù)運動、武昌起義了,還有“極目楚天舒”,好像只有在近代史上名聲開始展現(xiàn),三國時期是不是“江夏”?給三國迷的小朋友說(惶恐的表情符,武漢是不是江夏沒來得及考證)
中午13點半以后,達到武漢了,因為。。。上了長江大橋了!武漢的長江大橋一定要去看看,記得是新中國的第一座橫跨長江的鐵路大橋,當時的工業(yè)成就體現(xiàn)!
武漢長江面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寬,也很平靜,感覺和南京長江大橋一樣,
下了火車,武漢火車站很大,畢竟是省會城市,但是。。。一股周黑鴨的鹵味嗆人鼻腔,看到熱干面的招牌。小朋友很興奮的說,一定要吃熱干面(實際上。。。事實證明,愿望是美好的,事實是殘酷的),
約的神州車來接我們,一路高架,經(jīng)過了東湖,名氣很響亮,東湖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是全國114家高新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中特批的三個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之一(北京中關(guān)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面積518平方公里)。。。。看過的鬼怪小說,東湖。。。記得新聞上還剛剛報道武漢新成立的一個區(qū):東湖區(qū),這樣,武漢原來的三鎮(zhèn)(武昌、漢口、漢陽)就變成四個區(qū)了,
武漢:千湖之城。東湖為最
東湖因位于武昌東部,故此得名,在武漢的一天半時間里,就是圍繞著東湖出行(我們住在光谷)
東湖現(xiàn)為中國水域面積最為廣闊的城中湖之一,水域面積達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其位于長江南岸,是由長江淤塞而形成,100多年前曾和武昌其他湖泊相通并與長江相連,水患頻繁。1899年至1902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下令在長江與東湖之間修建了武金堤和武青堤,從此東湖及其周邊的湖泊與長江分離。
2014年前曾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2014年因武漢中心城區(qū)擴大,東湖退居武漢市江夏區(qū)的湯遜湖之后,是中國第二大城中湖,東湖生態(tài)旅游風景區(qū)面積88平方公里,由聽濤區(qū)、磨山區(qū)、落雁區(qū)、吹笛區(qū)、白馬區(qū)和珞洪區(qū)6個片區(qū)組成,楚風濃郁,楚韻精妙。湖岸曲折,港汊交錯,碧波萬頃,青山環(huán)繞,島渚星羅,素有九十九灣之說。武漢大學、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等坐落在東湖湖畔,成為一道絕佳的風景線。特別是2016年12月28日開通運營的東湖綠道為世界級綠道,東湖綠道作為“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發(fā)展計劃”主題論壇上的樣板工程向世界推介。
入住光谷的一樣洋味的酒店,維羅納?已經(jīng)是下午三點了,得抓緊時間去黃鶴樓!
出租車竟然跑了94元?!回來一翻看地圖,原來帶著我們繞湖跑了小一圈,路上經(jīng)過了武漢的歡樂谷,遠遠就看到了傳說中的那個巨大過車山(武漢歡樂谷擁有亞洲首座雙龍木質(zhì)過山車、國內(nèi)最大的人工造浪沙灘、最大室內(nèi)家庭數(shù)字娛樂中心。。。),不過來武漢我們還是看老武漢的
前面指示牌,黃鶴樓到了,
咦,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就在旁邊?這倒是沒有預(yù)料到的
先去看看辛亥革命紀念館吧!以前歷史考試必考知識點!
前面整幢樓都是濃郁的楚紅色!都是紅磚砌成,原是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辛亥革命就是在武漢武昌打響的,武昌因此被譽為“首義之區(qū)”,當年打響第一槍的地方!
在北京天安門有照片,南京新街口的不知道還在不在,這次在武漢看到,國父應(yīng)該沒來過這里吧?這幅雕像應(yīng)該是參考國父從廣州出發(fā)北上北京商討成立民國政府時照片吧?
看到當時新軍的旗幟了嗎?18星旗,又稱鐵血旗、九角旗、九角十八星旗、首義之旗18星旗是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軍的軍旗圖案。它是由當時的革命團體共進會在起義前設(shè)計的,圖案由紅底、黑九輪角和18顆小黃圓星組成。紅底、黑九輪寓意“鐵血”精神”,表示決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黑九角代表《禹貢》中記載的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分布與九輪角上下的18顆小黃圓星,代表當時內(nèi)地18省人民,示意國家統(tǒng)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圓星呈金黃色,表示與滿清對立之炎黃子孫。
時間太緊張了,門票發(fā)放只到下午4點30,匆匆一瞥,小朋友還不知道這個地方的名氣,我有心去參觀(當年的高中歷史課代表啊,這段歷史背的滾瓜爛熟),留待下次靜下心來再去參觀吧,希望小朋友以后學到辛亥革命歷史時還能記住
穿過過街馬路,對面就是黃鶴樓了!“黃鶴一去不復(fù)返,此地空余黃鶴樓”
今天的重頭戲:
湖北黃鶴樓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相傳原址始建于三國時期(小朋友在紀念的6月初高考期間去過滕王閣了,還差一樓)
黃鶴樓的選址有什么玄機?
從三國時期直到清代,黃鶴樓的位置,都位于武昌蛇山西段臨近長江邊的黃鵠磯上。武漢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這個壯闊的水面上,有一條中脊顯得格外突出。從西向東,一連串的山脊宛如巨龍臥波,這是武漢的地理龍脈。黃鶴樓恰好位于巨龍的腰上。騎龍在天,乘勢而為,黃鶴樓的這種選址似乎透露出某種玄機
“沖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云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zhèn)互峙的偉姿。這里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楫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shè)于斯。
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樓共五層,高50.4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
黃鶴樓公園有西門、南門、東門三個進出口,西門離戶部巷最近,著名的黃鶴樓也在這個門口,南門出來是公交車站,離紅樓和辛亥革命博物館近,我們現(xiàn)在的位置就是南門。按地圖線路,應(yīng)該是從后往前一圈,最后是黃鶴樓,左為蛇山,右為龜山
門票現(xiàn)買是80一張,學生半價,當場買票,隨即請了個講解員一同前往(100大洋),還是有必要的,這些人文歷史的地方。
上山后有電瓶車直接帶去黃鶴樓,但是我們還是選擇步行,聽聽講解員的講解
步行才幾分鐘,一個小廣場,意外看到是岳飛??
岳飛銅雕高大,扶鞍勒馬、不忍舉首北望破碎山河的憂憤神態(tài),身旁的戰(zhàn)馬俯首舔抿著傷口。
岳飛怎么和黃鶴樓連在一起?黃鶴樓是那種“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文人墨客,怎么和岳飛有關(guān)聯(lián)?原來。。。
此地有個朱仙鎮(zhèn)!一說朱仙鎮(zhèn),立馬反應(yīng)過來了!岳飛抗金北伐的最后一戰(zhàn),以少勝多很牛逼的一戰(zhàn),說岳評書上小時候非常喜歡的一段!不過那是在河南吧?這里的說的是前面的事:南宋紹興四年(1134)岳飛出兵收復(fù)襄陽六州駐節(jié)鄂州(今湖北武昌),岳家軍在三個月內(nèi),迅速收復(fù)了襄、鄧六州,有力地保衛(wèi)了長江中游的安全,打開了川陜通向朝廷進納財富和綱馬的道路,在鄂州,岳飛到黃鶴樓登高,北望中原,寫下了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xù)漢陽游,騎黃鶴。這首詞比那著名的比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早些。
正好前段時間小朋友買了本《岳飛傳》,正看的起勁的時候
沿著中間的石板路前行,往黃鶴樓方向去
兩邊青松翠柏,好幾座牌坊矗立,
“精忠報國”“荷香月色”。。。等一列排開,頗有古風盛景,時間緊迫不得一一細觀,有時間可以做個小專題
岳飛功德坊,它是岳飛景區(qū)建筑的門面,是石牌坊群中形制最高大宏偉的一塊牌坊,以示光大愛國熱忱和弘揚民族精神。此坊高10.7米,寬7米,4柱5梁,造型素雅莊重,選用優(yōu)質(zhì)的白色大理石精雕而成;4柱的下部有8個石獅作支柱,牌坊上部是由50組斗拱撐托的復(fù)式“品”字形的巨形牌樓結(jié)構(gòu)。重檐翹角,其勢若飛。翹角處,上有“屋脊魚尾”,下有“角梁龍頭”。牌坊上部的畫壁上浮雕出“二龍戲珠”、“九龍翻騰”、“圣麟巡天”等氣勢恢宏的神奇圖案。牌坊的西、東橫額上分別“精忠報國”、“功業(yè)千秋”;
冬坊,西面“玉樹參差”;東面“銀洲浩蕩”。元末明初詩人楊基在《雪中再登黃鶴樓》詩中有“玉樹參差認漢陽,瀛洲浩蕩迷鸚鵡”之佳句,題文在擷取時將“瀛”改作了“銀”,以托出黃鶴樓的雪景;
秋坊,西面“白花浪濺”;東面“紅葉林籠”。唐朝詩人白居易在《盧侍御與崔評事為予于黃鶴樓置宴,宴罷同望》詩中有“白花浪濺頭陀寺,紅葉林籠鸚鵡洲”的著名詩句,題文是從中擷取的;
夏坊,西面“荷花送香”;東面“竹露滴清”。蛇山多竹,歷史上曾有紫竹嶺之稱,又多有盆栽荷花。唐朝詩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懷辛大》一詩中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詩句,此橫額題文即從此句簡化而出
(石牌坊群1992年5月動工,于當年12月上旬落成。石料均采自安徽九華山,以上資料皆來自百度)
路邊最喜歡的一處建筑:涌月臺,
質(zhì)樸、大方、簡約,一眼看上去像是宋代朱子理學觀念的反映
(背景介紹:涌月臺位于公園南區(qū),在黃鶴樓以東266米、白云閣西南角約10米處,1992年1月建在南區(qū)的涌月臺,是比照毗鄰首義公園的實物稍加放大的仿制建筑,呈四方框架形。白麻方石柱,柱高約4米,柱間距離3、4米,有4級臺階)
“涌月”兩字來自杜甫的《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上面的對聯(lián)“月色無垢,江流有聲”對仗工整,意境深遠,涌月臺三字筆法飄逸出俗,細節(jié)處剛勁有力,應(yīng)該是出自大家之手(后來查證資料,應(yīng)為宋黃老清所書?)想象一下再皓月當空之夜,登上涌月臺,遠觀浩渺長江,聽江水拍岸,明亮懸在半空中,月光在浩浩蕩蕩江水面上灑下魚鱗光,似從江水中涌出一般。。。好意境
繼續(xù)往前,沒幾步路,眼前一座巨大建筑突兀閃現(xiàn)
黃鶴樓的平面設(shè)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這些數(shù)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數(shù)目的象征和倫理表意功能。講解員說這里是“外五內(nèi)九”的結(jié)構(gòu)。
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wěn)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
黃鶴樓歷史上多次重修重建,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毀于光緒十年(1884年)。遺址上只剩下清代黃鶴樓毀滅后唯一遺留下來的一個黃鶴樓銅鑄樓頂,長期被遺棄在蛇山上。銅頂為青銅鑄成,中空,頂高3.4米,底徑1.8米,壁厚4厘米,重約2噸。整個頂分為三部分,上端為寶瓶攢尖頂,中部呈兩個球體疊加形成的葫蘆型,底部為蓮花寶座型。(其中1958年全民大煉鋼時塔尖被敲掉、1981年被人從銅頂小頭從細腰處鋸下盜走,1985年修復(fù),圖中頂部可見明顯的修復(fù)痕跡)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quán)為實現(xiàn)“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于此),筑城為守,建樓以嘹望。
至唐朝,其軍事性質(zhì)逐漸演變?yōu)橹拿麆倬包c,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孟浩然、崔顥、李白都有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崔顥早年詩多寫閨情,后赴邊塞,詩風轉(zhuǎn)為慷慨豪邁。其所作《黃鶴樓》詩,由神話傳說寫至現(xiàn)實感受,文詞流暢,景色明麗,雖有鄉(xiāng)愁,卻不頹唐
據(jù)傳,號冠“斗酒詩無敵”的詩仙李白不久也登上黃鶴樓,被壯觀的景色所陶醉,詩興大發(fā)正欲題詩,見到壁上崔顥的題詩,遂擱筆,并發(fā)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浩嘆。
進入一樓,迎面就是一副巨大的馬賽克鑲嵌畫,說的正是“黃鶴飛去”的故事: 原文是:「辛氏昔沽酒為業(yè),一先生來,魁偉襤褸,從容謂辛氏曰:許飲酒否?辛氏不敢辭,飲以巨杯。如此半歲,辛氏少無倦色,一日先生謂辛曰,多負酒債,無可酬汝,遂取小籃橘皮,畫鶴于壁,乃為黃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黃鶴蹁躚而舞,合律應(yīng)節(jié),故眾人費錢觀之。十年許,而辛氏累巨萬,后先生飄然至,辛氏謝曰,愿為先生供給如意,先生笑曰:吾豈為此,忽取笛吹數(shù)弄,須臾白云自空下,畫鶴飛來,先生前遂跨鶴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樓,名曰黃鶴
黃鶴樓因仙得名最有影響的傳說,但是經(jīng)過考證,黃鶴樓因山得名的真實性是最大的,黃鶴樓所在的蛇山,是由東西排列而首尾相連的7座山組成,從西而東依次有黃鵠山,殷家山等,全長二千多米,好象一條伏蛇,所以有蛇山這個名字。 黃鶴樓建在其中的黃鵠山山頂。古漢語中,鵠和鶴兩個字是通用的,所以又叫黃鶴山,黃鶴山上的樓閣,當然就取名為黃鶴樓
除此壁畫之外,就是這幅被譽為黃鶴樓二絕之一的楹聯(lián):
爽氣西來,云霧掃干天地憾;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
黃鶴樓的二樓:
我們就可以看到黃鶴樓的歷史,《孫權(quán)筑城》的壁畫,再現(xiàn)了當年修建黃鶴樓時的歷史背景。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借荊州,取四川,勢力大盛,卻不肯歸還荊州。東吳大將呂蒙用計殺了關(guān)羽,奪回荊州后不久,劉備親率十幾萬大軍伐吳,孫權(quán)知道戰(zhàn)事不可避免,便一面向魏稱臣求和,一面集中力量對付劉備。為了就近指揮這場大戰(zhàn),孫權(quán)在長江邊上依黃鶴山之險筑夏口城,并在城頭黃鶴磯上建樓作觀察了望之用,這便是最初的黃鶴樓。
中間的《黃鶴樓記》,
這里還展出了歷代黃鶴樓的模型,共有六個,這從一個側(cè)面也反映出了黃鶴樓飽經(jīng)了歷史的滄桑。我們現(xiàn)在這個黃鶴樓就是以清同治樓為雛形重新設(shè)計建造的
黃鶴樓的三樓:
展示的是黃鶴樓的文化淵源。這組《文人薈萃》的板畫再現(xiàn)了歷代文人墨客來黃鶴樓吟詩作賦的情景。在壁畫的中間大家可以看到這位穿紅衣的詩人,他就是崔顥,雖然很有才氣,但因奸臣當?shù)溃送绢H不得意,這種懷才不遇的心境使他萌生了學道成仙的念頭,《黃鶴樓》這首詩就是這種心情的傾訴。
收集到關(guān)于黃鶴樓的詩詞共有一千七百多首,但因版面有限,這里只選擇了十一位著名詩人的詩句。
黃鶴樓自創(chuàng)建經(jīng)歷1700多年,歷代眾多文人騷客在這里留下了珍貴的詩墨篇章,僅舊志中收錄的詩文就多達近400多篇,其中不少曠世之作:
(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毛澤東)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
黃鶴樓的四樓:
黃鶴樓的文化活動場所,它專門陳列當代書畫家游覽黃鶴樓留下的即興作品。中間為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畫,右邊是李苦禪先生的遺作,左邊則是吳作人先生特為黃鶴樓作的《翔千里》。另外,這里還備有文房四寶,可供游客即興揮毫
黃鶴樓的頂樓:
大廳里展示的這是一組題為《江天浩瀚》的組畫,面積達99平方米,是全樓中規(guī)模最大的,它由十幅金碧重彩畫組成,表現(xiàn)了長江的自然景觀和文明史話淵源
從這里放眼望去,武漢三鎮(zhèn)盡收眼底,或俯瞰,或眺望,一片綺麗風光,令人賞心悅目。黃鶴樓坐落在蛇山頭,由于這列山丘東西延綿,形似長蛇,俗稱蛇山。隔江對岸的則是漢陽的龜山,由于地層錯動和大江沖擊,造成龜蛇兩山隔江對峙的獨特地貌,長江大橋則把兩岸山系連成一體,這樣,東西延綿的莽莽山嶺和南北穿行的浩浩長江在武漢大地上劃了一個巨大的十字,黃鶴樓正好在這個交點旁。
東望則又是一番景象,山嶺延綿起伏,湖泊星羅棋布。在我們現(xiàn)在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之東是雙峰山和洪山,這兩座山是武漢市的宗教勝地,其間有幾處著名的道觀及寺廟。再往東,則是著名的東湖風景區(qū)和武漢市文教區(qū),一些著名的大專院校都集中在這里。
“白云千載空悠悠”之境解:
處于江漢平原東端的江城武漢,周圍江湖密布,水域?qū)拸V,空氣濕度大,為其上空提供了豐富的水氣來源。在晴天陽光照曬下,水面、地面增溫,加快水滴向空中蒸發(fā)的速度,把近地面的水氣輸送到較高高度的空中,形成不同形狀、不同高度、不同結(jié)構(gòu)的云彩。這些云彩在自身運動變動中,受自然風影響,形狀千姿百態(tài)。時而裊娜輕盈,時而奇峰林立;低空的潔白色明,飄蕩游弋;高空的形成纖維狀結(jié)構(gòu)的卷云,在陽光照耀下更加晶瑩剔亮,絢麗多彩。春秋兩季是武漢上空白云較多、對流活動較旺盛的季節(jié),游人在黃鶴樓上常可陶醉于“白云人伴白云留”的美景之中
前面的牌坊名為“三楚一樓”,古時楚地刻分為西、東、南三楚,此名出自楹聯(lián)“擱筆題詩,兩人千古;臨江吞漢,三楚一樓”。
黃鶴樓建筑群由主樓。配亭。軒廊。牌坊等組成,分布在三層平臺上,第一層平臺是黃鶴樓公園的西大門,中央是勝象寶塔,第二層平臺上的牌坊,兩側(cè)是曲廊和南北配亭,我們可以看到,在兩亭間這個巨石上,是一組黃鶴歸來的銅雕。一只佇立遠望;一只低頭覓食;第三層平臺的中央聳立著黃鶴樓。飛檐有5層,里面其實有9層,高為49米,是取之長長久久
《黃鶴歸來》銅雕融美麗傳說和祝福之意為一體,給游人無限遐想留出空間。該銅雕高5.1米,重3.8噸,系純黃銅鑄成。其雕刻工藝極為精致,黃鶴、神龜、巨蛇既生動形象,又抽象寫意,鶴的羽毛、腳爪的紋線,龜背的花紋和蛇斑清晰可辨。整體看,銅雕線條流暢,華麗高貴。1997年,該銅雕被制成模型,作為湖北省人民政府迎接香港回歸所贈禮品,存于香港特別行政區(qū)
取自蘇東坡的江山如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換成江山入畫
小朋友不肯再走了,說什么也不肯再走幾分鐘去長江大橋看一下,真的遺憾,我很想去看看當時提出“人定勝天”口號的成就,無奈拗不過小朋友
留點念想以后再去看吧
1955年,武漢長江大橋開工建設(shè)。武昌引橋?qū)⒁紦?jù)蛇山西段的黃鶴樓故址,最后在黃鶴樓原址的附近,尚留有一個小平臺,在這里建起了一座武漢長江大橋通車紀念碑
原路返回
小朋友對獅子媽媽抱著的小獅子情有獨鐘,第一眼就說這只小獅子好可愛啊!
撒嬌,要抱
出門,回望,黃鶴樓的黃色琉璃剛剛從綠樹叢中冒出了一個頭,沒有在近處的那種高大雄偉壓迫,典雅小巧了很多,
門口又買自家做的老棒冰,老套路了,吃了才能繼續(xù)走,咬一口,美滋滋透心涼
游覽路線總結(jié):
南門>岳飛銅像>四季牌坊>涌月臺>白云閣>千年吉祥鐘>寶銅頂>黃鶴樓>黃鶴歸來銅雕>三楚一樓大牌坊>西門
回程打車,只花費72元,再次證明去時在高架上兜風了,不過,出來旅游,心情好看到好風景學到一些典故才是最重要的
車上司機蠻健談的,說了下漢口,嗯,張之洞的洋務(wù)維新運動了,成立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武備學堂、農(nóng)務(wù)學堂(今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今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不僅是湖北地區(qū),張之洞任兩江總督時在南京創(chuàng)立三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還籌建了漢陽鐵廠,歷史書上經(jīng)常看到的“漢陽造”,就是那個時期的“made in china”
路上在高架上還看到那家著名的出版社。。。
晚飯后,本來想去漢口租界看看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遺留的歷史建筑,看看夕陽建筑,走走老里弄的記憶
記得以前有本電影叫做漢正街的,講的就是80年代改革開放武漢個體經(jīng)濟發(fā)展時的精神面貌,不知道是不是那里
還有1924年江漢關(guān)大樓,據(jù)說無論從外觀還是建筑質(zhì)量,都堪稱當時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