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周末帶kiwi和kiwi的外婆去附近的城市轉轉,權當一次微期的短途旅行。海南、湖南、貴州都在考慮范圍,但又突發奇想,何不去北京?動車不是“夕發朝至”嗎?第一次帶kiwi去旅行,去熟悉的城市心里比較有底,恰好kiwi的外婆一直想去天安門,又恰好朋友在北京有房有車熱情歡迎,一切順理成章,那就出發唄!
這不是一趟回憶青春的旅行,我們沒有安排任何與大學時代有關的地點,也沒有邀約同學或師長。這是一次普通的家庭旅行,如果說有任何的不同之處,就是恰逢kiwi生日。別的小朋友過生日有吃有喝有禮物,kiwi的生日吃不好睡不好甚至水土不服。若干年后,在他這段記憶空白的年齡里,希望他登上長城的照片會讓他感到驕傲:我一歲就是條好漢!
而對我,以游客的身份回到這座城市,仍然像當初那樣,感覺它撲面而來的巨大、繁忙、多樣、渺小。以一日游的方式故地重游,感覺北京是一個旅游勝地。我特別喜歡入夜的北京,站在立交橋往下看,左邊一片白(車前燈),右邊一片紅(車后燈),這種景象,已深刻腦海。人們群居或獨處,幸福或悲傷,生生或死死,不過“來去”兩個方向,不同方向又時常在某個路口轉折。在這座城市里,我的青春承接了過去的迷惘和未來的期待,綻放又孤單。
我不完全是個旅行者。在這個城市我有朋友,我熟悉路線,我沒有語言障礙。我又是個旅行者。我第一次去了八達嶺長城,那里的視野要比居庸關的開闊許多,我拍到了更為完整的長城照片!我在朋友的帶領下,學會了在慶豐包子鋪買包子。他們家的包子上過央視,在大陸應該是無人不知,聽說公司正在謀劃上市。讓我驚訝的是,慶豐包子鋪的包子居然稱重賣!很多人半斤半斤的買,可見是人們信賴的早餐鋪。我的朋友告訴我,很多地方都有肉包賣,但還是吃這家的最放心。此外,雖然不算有語言障礙,但口音的阻隔,依然足以讓我感受強烈的旅行者身份:這里的人操著中國各地的口音,對新來乍到的人既吸納又拒絕,感覺奇妙。三天的行程,一切熟悉得仿佛自己年齡從未增長。一切陌生得又仿佛我從未來過。
北京是個絕對的古城,但是城市的建筑與國內其他城市并無二致。走在街頭,很難感受到這是中國人引以為國家中心的文化古城。中國人急于融入世界,但似乎過多地追求外在的東西,一切要新、要快、要大氣,于是多了現代化,少了文化保留。當年梁思成極力建議留下而未能留下的城墻,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成為城市的痛楚。
我想做一個“旅行者”,但三天下來,我發現當你處在一群游客中,這種想法有種“鶴立雞群”的矯情。其實旅行和旅游沒有太大不同,本質區別在于:前者體驗的是行程,后者體驗的是心程。雖然家庭游幸福快樂,但我厭倦達到景點拍照、拍完照趕往下一個景點的旅游模式。在故宮的坤寧宮門口,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舉著相機激動對著這個皇后的寢宮拍照(明代),看似對自己國家的歷史似乎充滿了熱情,實則充滿了獵奇心理,而且不求甚解。至少在故宮里,旅游不如看書來得豐富和有趣。一個人思想上暢游故宮,比現場人擠人的游覽要來得收獲都多。
反而當我們從故宮去南鑼鼓巷的路上,失誤拐進了幾條不知名的胡同,我居然獲得了旅行的安全感:去到少人甚至沒人的找地方、充滿生活氣息、遇見背包客、因為強烈的新鮮感而忘記了困乏與饑餓。除此之外,我還喜歡那些在胡同里遛鳥的北京人。會聊鳥的人是真正的北京人。和他們隨便聊上幾句,你會發現他們的音調比鳥還豐富。北京人說話好像唱歌一樣,很有趣,可以說是我聽過的最有趣的語言。但幸好的是,我們遇上了拉游客的車夫,他給我們指了正確的方向,最終我們走出了小胡同。原來旅行者也需要導游。這么說來,我們可以澄清這個概念:旅行者雖然追求更高,但他們其實就是游客而已,沒有必要故作高深。我想起我在故宮西華門問路的時候,用的是這樣的表述,請問游客從哪個門進?如果我說,請問旅行者從哪個門進?我估計那個保安會莫名其妙。
再游北京,有骨無味。南鑼鼓巷淪為小吃一條街,后海則是酒吧一條街,北海則要閉上雙眼才能想象《讓我們蕩起雙槳》的藍天碧波(當天北京空氣為中度污染)。當然,如果你在這附近的胡同里擁有一間小屋,想必還是非常幸福的。
相較而言,我喜歡流淌在北京人血液里的“主人翁意識”。他們樂于解答旅行者遇到的問題,雖然有時候被問得多了也會不耐煩,但總體上表現出了盛大的熱情,賦予了這座城市親近氣質。幾天來經常穿街走巷,我發現和前幾年相比,北京人開車如果遇到堵車,不會將車壓在人行道上,或者說會關注留出行人通過的空間,這是文明自覺的一大進步。其實,我分不清哪些是北京人,哪些是北京的人。我甚至有點懷疑來此地的移民(每個城市都有移民)是否把自己當北京人看待,因為我自己沒把自己當廣州人看待。但人們相互影響和滲透,是大城市被稱為“熔爐”的本質。
中國的高鐵和動車真是太發達了,過去我的父親從福建到北京要花兩天一夜,現在只需要10個小時,夕發朝至,非常適合家庭出行。但即使這樣,對于一個完全不懂中文的人來說,來中國自由旅行還是存在障礙的。北京西站這么大的交通樞紐,里邊的““網吧”翻譯成英文居然是internet ba,叫人情何以堪。
在西站候車返回廣州時我心里頗有感慨。10年前爸爸送我到北京讀書,臨走前我們在西站告別。爸爸轉身那一刻我突然感到無助,眼淚奪眶而出。我這個人說來奇怪,在任何城市都沒有歸屬感,在每個城市都覺得自己身上掛著一個“外地人”的牌子。我想是我太清醒了,清醒到我只接受時間給予我的變化,而抗拒城市對我的改造。
今天,北京擁有一個旅游大城市的所有特征。交通便利,居民熱情,景點眾多,游客更多,偶有混亂,火車站大得像機場,便利店精美得像免稅店。或者,北京是一個典型代表,代表著中國是一個很特別的國家,先進與混亂共存。總之,如果你沒去過北京,你不可不去。
從北京回到廣州三天了。廣州是一個從語言到飲食、從地理環境到生活方式、從建筑特點到人文氣息都和北京不同的城市,大多城市的不同也就是從這些角度去比較吧。回過頭看,所謂“地球村”已然是一個現實,只不過我們的國家實在幅員遼闊。動車跑了2000公里之遠,我們還在國境之內,這難道不是不可思議!
從2005年9月第一次進京算起,10年即滿。對我這樣一個在那里生活過又已離開的人來說,以旅行者身份回去,是唯一出路。旅行難免會迷路,但是“一旦你迷失了,你便自由了”。
北京這座城市,讓我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