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天氣不錯,米爸帶小米去爬山。這可是小米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不僅可以看到動物園里的動物,還能看到好多花草樹木,而且可以自在的隨風奔跑。
啪,悲劇了。小米追蝴蝶狠狠的摔了一跤,愣了一下后,刺耳的哭聲響徹了山頂。
米爸急忙跑過來,對小米說了下面一段話,果然,小米破涕為笑,開始和爸爸玩起來,你知道米爸說的是什么嗎?
A. 都怪這個破石頭,沒有它,小米怎么會摔倒?來,小米,打它一下出出氣。
B. 小米,不要亂跑了知不知道?很危險的對不對?這下你知道疼了吧,爸爸說的對吧。
C. 摔哪里啦,爸爸幫你揉揉。不要怕,小米還小,我們慢點跑,再長大點就不會摔跤了。
D. 摔哪里啦,爸爸幫你揉揉。你看爸爸膝蓋這里的疤痕,都是小時候淘氣摔的,特別特別疼。奶奶說爸爸小時候比小米還淘氣呢。
四種答案,每種都有它的粉絲。第一種提倡暴力,第二種是家長的說教,第三種是幫寶寶找一個能夠解釋的理由。這三種方法對治愈寶寶的哭鬧幫助都不大,即便一時能讓寶寶不哭了,長久下去,對孩子成長也是不利的。
第四個答案,就是用的共情方法,最容易被孩子理解,也最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可以真的理解他們,也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方式。
育兒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就講過一個故事,寶寶摔倒了,媽媽反而指導寶寶揉揉小板凳,這就是共情。
情緒是一種看不到的東西,它能讓我們快樂,能讓我們焦慮,能讓我們恐懼。對于小孩子來說,一種聲音,一個物體,都是真實存在可以很好描述的。但是對于情緒,他們就很難進行表達了。
當小孩子產生某種情緒,無法讓大人感知,他們就會很焦躁,可能會哭鬧。相反,如果孩子們能感覺到大人理解了他們的情緒,他們會有安全感,會被安慰。這也是共情方法對小孩子為什么奏效的原因。
很多家長說,我對孩子共情了,有時候好用,有時候不好用,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是家長對共情理解的太片面了,那么怎樣正確的對孩子共情呢?
一、家長需要認識孩子的情緒
想和孩子共情,必須理解孩子的感受,所以認識孩子的情緒自然是先決條件。
有一部動畫片叫《頭腦特工隊》,里面把人的情緒分為5種,分別是恐懼,快樂,煩惱,憤怒,厭惡,人的大部分情緒可以歸為這5種。
孩子摔倒了,感覺到疼而哭泣,其實內心是得情緒是恐懼。
孩子玩具被搶了而哭泣,內心的情緒是憤怒。
有時候孩子哭鬧,家長共情后他反而哭的更兇了。不要怕,這是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內心感覺到被認同,是高興的情緒。
二、家長要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我們一生的伙伴,即便是負面情緒,也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就像一個人感受不到悲傷,那么他同樣感受不到快樂。
所以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也很重要。
在孩子小一點時,無法形容情緒時,父母需要主動告訴孩子不同的情緒。一般情況下,父母會告訴孩子恐懼和高興,但是對厭惡,憤怒,煩惱這幾類情緒卻諱莫如深。
比如小孩子害怕鞭炮響,大人會告訴孩子這是鞭炮響,不要怕。慢慢的,小孩子就懂得了害怕是什么。
但是孩子發脾氣,大人一般都是趕緊哄好,不讓孩子處于這種情緒當中,認為這是不利的。所以孩子根本無法正視自己的憤怒情緒。
像我的寶寶,很早就會說害怕,也可以分清家長的憤怒(生氣),但是到現在也不知道自己哪種表現是憤怒(生氣)。其實是我們當家長的生怕孩子學會后濫用情緒,這反而不對。(我是寫到這才有這個理解,殘酷)
等到孩子稍大點,對語言掌握較多,就可以引導他們自己說出情緒,甚至描述自己的感受,這樣才孩子積極健康的成長。
記住,即便是父母情緒,也該教導孩子去感受,而不是逃避。
三、共情就是被認同
共情也被稱為同理心,其實就是一種被理解,被認可,情緒被感知后的感覺,是一種共鳴。
家長往往缺乏了孩子觀察事物的視角,所以不能達到與之共情的狀態。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光家長理解孩子的情緒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得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了他們的感受。
當別人對你說出我理解你時,你是什么感受?可能大多數人會默默的回一句你并不了解。
對于孩子更是,光用語言告訴他們我理解作用微乎其微,想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還需要一些小手段。
讓孩子感受你的情緒
孩子對家長的情緒也會有自己的判斷,當他判斷出你的情緒中又和他一樣的情緒時,同理心自然而然產生了。
開篇例子中,第四個答案描寫爸爸的傷疤,就是為了讓孩子自己認知到爸爸的疼痛。孩子會認為家長也痛過,和我的痛是一樣的,同理心自然建立,共情就比較容易。
孩子為什么喜歡和孩子玩呢?其實就是他們有差不多的認知和相同的觀察世界的視角,更容易互相被感受被理解,容易共情。
四、共情可以促進自我實現
大多數寶寶都喜歡玩水,但是都很害怕洗頭發。
洗頭發經常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因為水喝泡泡容易進入眼睛,對孩子來說感覺非常糟糕。
我家孩子以前每次洗頭發都是一場戰爭,直到我們用共情治好了她的恐懼。
最開始是買了《我愛洗頭發》的繪本,利用繪本的卡通人物和寶寶共情。這本書我家寶寶讀了上百遍。
然后是拿出她一直抗拒帶的洗頭帽。就是一個膠皮的帽子把頭圍起來,水會順著帽檐淌,不會進入孩子的眼睛。
為了讓她帶這個帽子,老爸親子示范,然后往頭上澆水。最開始她也是跟著往我頭上澆,幾次后也開始要求自己嘗試了。
最后我們又祭出大殺器。正值夏日,沒有孩子對水的恐懼是一次水上樂園治不好的。一次不行那就來兩次。
孩子在水里只能用瘋狂來形容,哪還顧得上是嗆了淹了一下呢?更不用說頭發濕了。我們就在水上樂園玩起了洗頭發的游戲,寶寶還能幫爸爸媽媽洗。
這次共情之后,寶寶對洗頭先是恐懼,然后快樂。整個過程那戰勝恐懼的滿足感,極大的膨脹了她自我實現的自信呢。
五、避開錯誤的共情
最后總結下為什么有些家長說共情失靈時不靈呢?我們需要劈開這幾個大坑。
1. 共情是認同和理解,不要質疑和批判。
即便是負面的情緒或錯誤的行為,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正面的認識,避開說教那種質疑和批判,時刻記得蹲下來,和孩子一個視角看問題。
孩子打碎碗,先別著急發火,蹲下了問問孩子的想法。沒準他會說為什么會碎?或者這就是碎啊。你可以在他發完言后夸獎他,然后問問他碗會不會痛?要不要愛惜它?如果孩子最開始回答你的是怕媽媽生氣,那家長真該反省反省了。
2. 共情不是幫忙,不是找借口
孩子經常碰到各種困難和挫折,這些也是他一步步成長不可或缺的經歷。
家長的確可以幫他們穿衣,喂飯,扶他們走路,但是這恰恰讓他們失去了面對挫折的能力。
寶寶摔跤了,媽媽的共情是石頭是壞蛋,絆倒了寶寶。這種行為只是給寶寶摔跤找了也個借口,是一種引導孩子的假共情。
有可能這種共情會止住孩子的哭聲,卻讓他們通過厭惡轉移了恐懼的情緒。并且讓孩子形成一種反射,把自己的恐懼當成別人的過錯,于是憤怒。然后暴力產生了。
還記得我之前說的嗎,每當共情,談判必將處于劣勢。這時家長就是主動放棄了控制局面的能力,我們反而是通過迂回,通過讓寶寶自己感覺被認同,自己感覺自我效能激發,通過這種發自內心的愉悅來讓他們放棄對眼前事物的執著。
共情做的好,孩子像塊寶。告別熊孩子,從共情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