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請原諒我在看到《傾城之戀》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無極》里張柏芝飾演的那個傾城,那個角色設定是美得可以令士兵倒戈相向的女子。
我以為,冠以“傾城”的都是這樣的設定。
我也以為《傾城之戀》會是如《圍城》一般的大篇章,原來這樣盛名的《傾城之戀》只是一篇中短篇小說。
也可能是被書名誤導,這本名曰《傾城之戀》的張愛玲小說集里收錄了包括《傾城之戀》在內的八篇小說。我是循著目錄首先看了白流蘇。
讀來意猶未盡。
只是由衷的覺得長篇有長篇的好處,短篇有短篇的精彩。甚至讀了張愛玲的中短篇有些為她的才華和寫作功底所傾倒了。
這是個簡單的故事,線條清晰人物簡單。不過是離異在家的白流蘇被娘家嫌棄,為跳脫這種命運遇到范柳原,最終走到一起的故事。
但是,在這不長的文字中,包含的信息量卻是相當大的。白公館里紛繁復雜的人物關系利益糾葛,空殼子般的上海舊望族,沒有什么謀生的本事卻還要死命維護貴族的生活方式和面子。戰爭背景下的上海香港,影響著那個時期的每個人。再有,也是最精彩的是對主角人物的刻畫和描述。白流蘇從無助到步步為營。那點想為自己找到依靠跳出這尷尬命運的小心思刻畫得入木三分。讀來只為這小心思感到心酸,沒辦法再責備她精于算計。
白公館和戰爭大背景都只是用來刻畫烘托白流蘇。她的易損玻璃心是這樣長成的。她的小心翼翼步步為營是被這樣的大環境逼出來的。
假使她有個強大的娘家,靠譜的哥哥,疼愛她的母親。她必然不會生活的如此窘迫。
張愛玲該是多么心思細膩的一個人啊,不然怎們會有這樣細膩的筆觸。
我想這大約和她自身的經歷也有關系,名門大小姐出身的張愛玲也是生長在一個大家庭。《傾城之戀》發表于1943年,那時候張愛玲應該是在和胡蘭成戀愛吧。1944年,張愛玲和胡蘭成結婚。
而《傾城之戀》也止于白流蘇和范柳原在報上發表聲明結婚爾后定居上海。
當然,以上都是我自顧自的猜想,也許那時候的張愛玲以為這段感情是可以天長地久的。
有人說張愛玲的作品都是期期艾艾的,太過于看中感情,常常拿那句“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眮碚f她的愛情觀太卑微。 這是我一直避開不讀她的原因之一。
我認為女孩子應該是自信自主了,能夠有能力依靠自己而開心的生活著,不應該總做依附。
也是太聽信他人言了。
且不論她的價值觀愛情觀,單單是她的作品量就足以讓人仰望了。何況還有如此好的文字駕馭能力,這就值得好好學習好好閱讀了。
總之,《傾城之戀》已經扭轉了我對張愛玲文字的看法,決定好好讀一讀慕名已久的張愛玲。原來,傾城可以是絕世美人也可以是白流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