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下班回到家,看到家里有些凌亂,就對妻子說,“家里這么亂,也不收拾一下。”妻子正在帶娃,回道:“你只管上班,可是我又要上班又要做飯還要帶娃,家是我一個人的嗎?我是這個家里的保姆嗎?如果你要是覺得房子里亂你就去收拾,如果你不干活就不要說話!”
在中國現在很多的家庭中,丈夫和父親的角色嚴重缺失,網上戲稱“喪偶式婚姻”和“守寡式帶娃”。真是中國的男人越來越沒有擔當與責任嗎?
在中國家庭中還有一種現象非常普遍:家里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么活也不干,什么事都有媽媽料理的好好的。仿佛孩子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聽話和學習。
這些被媽媽過度照顧的孩子們,長大后變成了“媽寶男”或“巨嬰”。
武志紅老師的新書《自我的誕生》講到:
在個體自我誕生與發展的過程中,有一對核心矛盾,就是基本的滿足和必需的邊界之間的矛盾。
一個孩子必須得到基本的滿足,只有這樣,他才能體驗到“我的需求是好的”,進而最終簡化為“我是好的”,這是內聚性自我的向心力的由來。但與此同時,父母必須尊重孩子的邊界,并讓孩子逐漸了解到父母也是有邊界的。
看到這里我也反思了一下,原來親密關系中的需求和邊界,我也沒有很好的界定。
我在反思:怎樣是滿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過度包辦,超越各自的邊界呢?
分不清楚基本的滿足和必須的邊界,就處在混沌共生的狀態之中。
所謂混沌共生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像纏繞在一起,一樣缺乏清晰的邊界。
中國有句古話,清官難斷家務事,你認同嗎?如果你認同,這就意味著你的家庭與家族是混沌共生的。
在家庭中很容易看到的漿糊邏輯主要有6條。
1.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你會干涉家里所有人的事,反過來他們也會操心你的事兒。而你也總是操心別人,并想讓對方改變。
2.所有關系都是我的事兒。
這時人沒有了隱私,誰的事情都和你有關。
3.你們=你,我們=我。
按照這種邏輯,你家任何一個人讓我不快你都要負責,你讓我不快我就找你全家麻煩。所以會出現很多老公和媳婦兒吵架也要告訴父母。
4.把二元關系中的問題歸咎于對方。
非常常見的一種形式就是我過得不好,是因為“你”。
5.把二元關系中的問題歸咎于“他”
把我和你的關系中的問題歸咎于“他”這個第三者。
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妻子發現丈夫出軌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攻擊丈夫,而是把怒火傾倒給插足他們關系的第三者。
6.繞彎溝通。
我對你不滿不直接對你說,而是告訴三個人讓她來告訴你。
這些漿糊邏輯的作用是把事情的焦點從個體身上移開,不聚焦在我和你的二元關系上,而是把事情編織進復雜的關系中,弄得越來越復雜。
如果我們把焦點還原到二元關系上聚焦在個體身上時,就會發現事情會變得清晰簡單。
根據你自己的觀察,你的家中有哪些的漿糊邏輯?
知道了家中的漿糊邏輯是第一步,把我們的關注點放在個體本身,找到我們親密關系中的基本需求和必需的邊界,讓心靈自然而然的成長,建立完整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