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上醒來打開手機微信看底部有沒有小紅點,然后點進用手指滑動頁面,刷朋友圈和刷牙一起成為每天的日常;下課或工作的間隙打開朋友圈看別人在做什么,點贊或評論或做潛水黨,默認內(nèi)心松懈需要解疲,為下次聊天準備話題;搭公車或地鐵甚至步行的路上,手機里熱鬧的朋友圈朋友的一言一語是最稀松平常的陪伴……在我關(guān)閉朋友圈之前,刷朋友圈這一意味著一天的開始和結(jié)束的標志,在我生活已循環(huán)了至少兩年。當我擁有手機,手機成為生活的標準配置,依附于手機的微信朋友圈也就自然而然地與我的生活緊密。也就是,我買了手機,手機養(yǎng)成我的習慣,刷朋友圈。
? ? ?刷一下沒什么,消遣時間而已;刷一下沒什么,淺微了解下朋友而已;刷一下沒什么,我為我即將發(fā)布的內(nèi)容提前視察下語言環(huán)境而已;刷一下沒什么,生活被人圍觀增強存在感而已。漸漸地,朋友圈代替了我生活的日記本,與人聯(lián)系的電話本,了解資訊干貨的備忘本,已經(jīng)成為口袋里閃爍光芒的微縮世界。
? ? ?朋友圈演變成我接觸外界的一個觸角,細微地伸展,愈來愈多,多到我無法厘清。那個畢業(yè)了半年還未見工作行動的拖延癥朋友A,在朋友圈里卻愿景滿滿懷揣初心;那個無論什么食物都要擺拍、某個人和她聊天聊了什么內(nèi)容都公開、遲到或早到都要在朋友圈打卡的朋友B,當我們見了面卻是繃緊的嚴肅臉;平時聊天中永遠不失自己意見的話癆朋友C,在朋友圈只有轉(zhuǎn)發(fā)從不多說。那位在聚會時情緒起伏的朋友D,一言不發(fā)事后再通過朋友圈表述心跡。我發(fā)現(xiàn)我越來越看不懂這些曲折的暗示,或者說看懂了也無可奈何。大部分人的生活在我眼前透明地剖開,我聽到了他/她的自言自語,看到了他/她在那家餐廳就餐,看了哪部電影,最近在做什么事、抱怨什么、念叨哪些口頭禪,它們都存在那里,但我的手無法伸過去,聊天記錄為零的我們內(nèi)心的墻壁依舊高筑。而那些與我合拍的人,面對面地聊天比在朋友圈互動更讓我覺得有趣。也許你會說,那可以選擇屏蔽啊。沒錯,屏蔽了部分人確實可以減少一定的信息接收量,但我們有對象地選擇接收信息或者關(guān)閉,卻始終是同一個范疇內(nèi)。我們憑喜好選擇了關(guān)注的側(cè)重點,卻忘了其實我們也可以不選擇,即放棄選擇的權(quán)利,不作為。
? ? 一開始關(guān)閉朋友圈的那幾天我好像失去了做事時斷點的節(jié)奏,悵然若失,如坐針氈。掏出手機猛刷朋友圈的畫面在腦中反復(fù)播放,原來這就是改變網(wǎng)絡(luò)習慣的滋味。思考一下,從很久以前我們有了申請QQ開始,到QQ空間互踩留言,到QQ列表里多到自己分不清的好友;再將陣地轉(zhuǎn)移至微博,發(fā)布的新鮮事單薄了些就@微博好友,增進交情充沛意義;再到更私人化的微信,重溫和玩QQ那會開始的友誼或更深入了解新朋友。
就像美國埃默里大學的英語教授馬克·鮑爾萊因在他書中《最愚蠢的一代》說的,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于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年輕人處于構(gòu)建自己身份的年齡,他們必須尋找同盟,他們必須穩(wěn)固自己——通過模仿別人。他們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必須隨時查看朋友們在做什么否則就精神緊張注意力無法集中。
? ? ?長期如此,讓我更想征服自己的沖動和意氣改善這一局面。就我而言,花費在了解他人生活的時間已超出一個合理的額度,雖然嘗試過漸漸減少刷朋友圈的次數(shù),仍然解決不了刷朋友圈這個喜好,刷朋友圈仍占據(jù)精力的一部分。我想知道,割離了社交觸角的我還能不能與朋友維持交情。我想停下來,將注意力投入在培養(yǎng)愛好方面,會是如何。
? ?我喜歡聽陳奕迅的歌,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歌詞,而且黃偉文作的歌詞比林夕的在我手機的音樂播放器里循環(huán)次數(shù)更多,于是這個月里我找來黃偉文的書來看,想了解我所喜歡的這些詞是怎樣被寫出來的;我喜歡手繪,使用鉛筆和針管筆畫了二十幾幅后,在這個月我決心向他人指教,指點迷津。借他人之眼的我現(xiàn)在清楚看到自己的不足,開始轉(zhuǎn)變過去固有的繪畫觀念;我喜歡看電影,這個月里我將最近喜歡的一部電影的觀后感寫下來發(fā)布在簡書,結(jié)果有小伙伴留下評論甚至鏈接進行交流,讓我收獲到更多好電影;我喜歡烹飪,往往是信手捏來不成火候,熱情容易因失敗而中斷。這個月我堅持每天在下廚房APP里更新作品,在新學幾道工序復(fù)雜的菜式里練習刀工,掂量調(diào)料,把控火候。同時,待在廚房的時間越久,越體會到母親的不易。做一天的飯和做一個月、一年、一輩子的飯,是截然不同的感受。我較少聽到我媽不知買什么菜的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她沒有這一困惑,只是我理不理解罷了。
? ? 生活處處是可供參悟的語言,在所做的事情上用心深入一點,就像素描過樹葉的明暗后我會對路上看到的樹木觀察凝視;看了伊達千代的《色彩設(shè)計原理》后開始反思自己的穿衣顏色搭配……很多潛在的知識和道理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浮現(xiàn),有了意識才會有行動。
? ? ?這是停用朋友圈一個月我生活里的總體變化。其實遠遠超過我當初預(yù)設(shè)限制的時間,但目前也打算一直停用下去。雖然我偶爾也發(fā)布自己的動態(tài),也會打開幾個人的主頁看有什么內(nèi)容。但我已不像從前那樣熱衷于點贊和評論,而是保持對他人展示的生活及他們談?wù)摰臒狳c一種后知后覺的鈍感,通過聊天或見面了解對方近況。放眼當下,更多留意身邊的人和事。
朋友圈這個小世界是當下這個信息過剩時代的一個投影。正如原研哉在《設(shè)計中的設(shè)計》所談到的,
? ? ?世界上的每個事情和現(xiàn)象表面都被刨成很小的信息碎片,如切割下來的草屑般在媒體空間四處飛揚。無論愿不愿意,我們的大腦都不得不與這些信息碎片接觸,結(jié)果,無數(shù)斷裂的知識黏在我們的大腦上。我們脫離了將知識引向想象的軌道,將思考的列車完全停下來。信息的發(fā)送方只顧著向接受方投擲破碎的信息片,而接收方則已開始把接住信息當成了目標,避開了深究的麻煩,同時也完全陷入了一個“捉信息”的游戲。我懷疑這就是創(chuàng)造力被僵滯在傳播中的問題所在。
? ? ?朋友圈同樣有這個“捉信息”的游戲設(shè)置,而且被我們附加了完美形象。正如我前面講到的那些朋友,我們無法做到線上線下都保持真實自我。因此如果僅從朋友圈判斷出對方是一個怎么樣的人,難以做到客觀。一個人背后的艱辛無法全部通過朋友圈坦露,很多樂觀積極的話也只是在給自己打氣。在反饋中我們被訓(xùn)練出一種思維,只宣揚正能量。報喜不報憂的心理也讓朋友圈逐漸失衡,仿佛那里只容得下我們幸福的證明。不幸福的那些則通常借用流行網(wǎng)絡(luò)詞或者只是發(fā)幾個表情,進行有限的宣泄,旁人只能略知一二。同時我們只想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一味地做信息接收者,然而更多的信息意味著內(nèi)容的膚淺化。我們迷失方向,失去自己的判斷,思考流于表面。手指不斷刷過屏幕,大腦空空如也。
? ? 與他人展示的眾生百態(tài)、傳播熱點新聞的朋友圈脫節(jié),可怕嗎?可怕的是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有權(quán)力切換自己人生的活法。
(另:停用朋友圈的第二月詳見文章《七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