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告訴我們,文章需要解決四個問題,一是我們應該做什么,二是我們應該如何做,三是我們是否應該這么做,四是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而《微表情心理學》這本書,就是解決“為什么”的問題。
為什么從他人的肢體語言中能洞悉心理活動?為什么戀愛中兩人頻繁吵架,而找不到破解之法?為什么明明很努力地工作,卻得不到晉升或加薪?
但,今天我們從創作者的角度,來學習如何將微表情心理學運用到作品的創作中。
關于創作,微表情心理學能解決如何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從一個人的細微表情,如面部、肢體、行為表現等方面來描寫人物性格特點。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寫作的人物形象,在生活中沒有原型人物,全憑創作者的想象和塑造。
他有個習慣,喜歡在大街上觀看人來人往。如果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把此情此景不做加工的,放在腦海中的素材匣子中。
等到需要寫作時,就會從匣子中將某個人或某個現象變幻成自己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或情節。
村上春樹的觀察,收集素材的活動,就是一個洞悉人物心理活動的過程。
由此,我們知道,通過深入生活的細節觀察,創作者可以從表象中看到人物內心的變化,并通過一個人的外在表現,能夠了解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從而可以形象、逼真的塑造人物形象。
那么,有哪些“微表情”能幫助創作者識別一個人,從而準確、深刻地刻畫人物形象,讓文字栩栩如生呢?
01 通過聲音識別一個人的性格
很多文字作品中的人物描寫,都有這樣的情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典型的例子如《紅樓夢》中關于王熙鳳的描寫。
“一語未了,只聽后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這是王熙鳳出場時的情景,從這聲音中就能看到,王熙鳳風風火火的性格。
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讀者的腦海中樹立起來,再聯想到生活中此類人的特點。
作者曹雪芹就刻畫了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并且深入人心,王熙鳳,這個人物特質,成為《紅樓夢》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通過聲音的人物細節描寫,即是運用了微表情心理學的原理。
即便當時作者并未系統地總結過聲音背后的心理活動,但通過聲音讓讀者識別一個人的性格,使得人物活靈活現地出場,仍然是現今的創作者可學習的一個寫作方法。
02 從一個人的著裝,看人物心理活動
初次見面的“第一印象”能給人留下識人的第一感覺,是好是壞,著裝是重要環節。
即使一個人還未出聲,從他的穿著上,就能看出他的品性、愛好,以及生活習慣特點。
魯迅先生在小說《孔乙己》中描寫主人公孔乙己的外貌是這樣的。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由此看出孔乙己是一個落魄的“讀書人”。
他進不了雅座,他不屬于那個階層,在外間的短衣幫里,他的穿著又顯得與眾不同,又似乎不屬于這個階層。
孔乙己成為被人嘲弄的對象。
孔乙己不肯脫下的破舊長衫成為突出他個性特點的心理活動描寫。
在那樣的一個環境里,孔乙己的著裝格格不入,他的心理認定自己是個“讀書人”,裝作讀書人,穿在身上的長衫,他一輩子也不舍得脫下來。
通過孔乙己的著裝描寫,這個人物形象的特質和寓意,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魯迅先生成功塑造了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
著裝背后的心理活動,是創作者需要掌握的關于人物塑造的又一寫作方法。
一百種穿著就有一百種不同的人性描寫,深入學習和鉆研著裝細節描寫這一寫作方法,是創作者的必修功課。
03 了解男人和女人,可以將戀愛或愛情關系的主題寫得更動情
每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都缺少不了戀愛關系的描寫。尤其是長篇非愛情主題作品。
戀愛關系成為調節作品氣氛,緩和人物之間關系的靈丹妙藥。好的愛情描寫,更能打動人心,往往成為牽動讀者繼續讀下去的引線。
如果創作者能深入了解男人和女人的心理活動,可以更細微地刻畫“愛情”這一亙古永恒不變的主題。從而使得所創作的作品,更深入人心。
膾炙人口的經典愛情人物,如,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簡愛》的主人公簡愛和羅切斯特;王實甫寫的崔鶯鶯和張生;《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和焦仲卿;以及《牡丹亭》的杜麗娘和柳夢梅等等。
每一個愛情故事都感性動人,其中的人物形象被傳為佳話。
而今的文學作品,包括電影、電視劇的劇本描寫,更離不開戀愛、愛情的主題。
諸如,2019年豆瓣評分8.4分的電視劇《小歡喜》,其中敘述的三對不同的家庭,也演就的是三個不同的愛情觀,塑造了六個人物形象。
關于戀愛、愛情關系描寫的作品的例子,不勝枚舉。幾乎每一個有關于文學的作品都涵蓋這一主題。
所以,要對戀愛、愛情中男人和女人的人物塑造,離不開他們心理活動描寫。比如,一個愛情懸念的塑造,往往是由一個微表情而傳遞出來的。
案例:作者在作品的前部有這樣一個微表情動作:有一天,丈夫不同以往夜里凌晨才回到家,當妻子問丈夫去哪了時,丈夫把手插在口袋里,說:“項目收尾,在公司加班”。
這對夫妻的結局是婚姻關系破裂。且不說晚回家這個細節暗示,微表情動作“丈夫把手插在口袋”就暗示著丈夫對妻子的追問有所隱瞞。
如果愛情中出現了不信任的苗頭,那么十有八九兩個人之間會發生矛盾和沖突。
因此,創作者在設計戀愛或愛情關系時,就可以采用微表情展現這一技巧,提前做好鋪墊,結局可以留白,也可以在細節中做到前后呼應。
再如,創作者在寫作愛情主題時,可以參考“觸碰效應”?!坝|碰效應”即通過肢體接觸緩和或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心理學家發現,有意識的觸碰能有效減少隔閡,從而緩解兩個人的關系。
當情侶或夫妻因為吵架而陷入“冷戰”狀態時,如果有一方能夠主動輕拍對方的肩膀、頭部、額頭等部位,或者給對方一個大大的擁抱,將會更有益于兩者關系的緩和。
心理學大師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所有情感的主因,都發自生理”。
運用微表情心理描寫戀愛、愛情關系的例子還有很多,需要創作者去學習,去想象、去構思,去創作。
綜上,通過聲音、著裝、了解男人和女人的心理,能夠助益于創作。微表情心理還有很多,都可應用于創作活動中。
通過面部表情的細節描寫,洞悉人物的心理活動;通過人物身體微反應描寫,暗示接下來的情節;通過一個人的形象、關系網和品位的描寫,塑造一個完整的人物角色。
推薦閱讀《微表情心理學》,我們可以從創作者的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