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前日讀書從下午3點開始一直到凌晨1點30,10個小時讀完鮑鵬山著《孔子傳》,中間穿插翻閱《論語》,《孟子》,《左傳》《莊子》《大學》《中庸》《呂氏春秋》。這是一本給非專業(yè)人士看的書,通俗易懂,強烈推薦。
?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 “志于學”許多人理解為開始學習,其實不是,十五歲孔子就學出了興趣,明確了志向,立志一生研究學問,追求真理。
? ? ? 我們聽到更多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其實孔子對禮,樂的興趣研究來自于孔母(顏徵在)的小時候培養(yǎng),顏徵在十五歲嫁給六十六歲的叔梁,孔子三歲喪父,在一個十八歲年輕母親撫養(yǎng)下,孤兒寡母將直面多少風雨坎坷啊,但我認為顏徵在給了孔子自己能給到的最好的教育了,我們該記住這位圣人的母親顏徵在,像孟母一樣耳熟能詳。
? ?
? ? ? ?當然那個時候孔子一樣學的是謀士之學,要想走上仕途就要學好傳統(tǒng)儒業(yè)“小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周禮,音樂,射箭,駕車,聽說讀寫,包括算數(shù),實際上就是當時“公務員”必備的6個知識和技能。小學畢業(yè)后,孔子感覺自己不能志于士,他不想把自己弄成一名專家,也不想為了謀取一官半職而學習某一專業(yè)也就是今天說的不想成為專業(yè)性人才,其實孔子是專家但不僅僅是專家。 孔子開始學習大學文化,詩,書,禮,樂,易,春秋。敏而好學的孔子認為讀書人要心胸廣闊,意志堅定,因為我們責任重大,道路遙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才是孔子的使命啊,這才是孔子給自己定的目標啊。此處想問問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志在哪里?我們的人生使命又是什么呢?
? ? ?好學,加上過人的天賦,到了三十歲孔子可以自豪的說自己三十而立了,如何才算立?兩個指標:1、社會的認可2、自身的境界。我們今天經(jīng)常說自己到了而立之年,我想很多人不管到了幾十歲一生都沒有立。而立之后性格溫良恭儉讓的孔子如果在官場混應該是前程似錦,但他是那種想做官但不一心想做官的人,所以他毅然辭去官職創(chuàng)辦“私學”,這無疑是中國教育的偉大創(chuàng)舉開天辟地的大事,那個時候只有官學沒有私學,只有士以上階層的人才有資格學習。孔子有自信辦好學,他說過一句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小學就知道這句話,我理解的是天天看課本經(jīng)常復習就可以當老師了,其實孔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掌握了知識經(jīng)常去溫故它并且在這個基礎(chǔ)上能夠知道新的知識,有所創(chuàng)新,就可以當老師了。
? ? ? 孔子辦的班有別于官學,孔子辦的學才是真正的“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要弘揚一個人偉大高尚的德行,因此“大學”應該叫“學大”,學著讓人大起來,做君子不做小人,培養(yǎng)高貴品性和氣質(zhì),養(yǎng)成大眼光,大境界,大胸襟,大志向。不為就業(yè),不為一己謀生,為天下人謀生,謀天下太平,爭人類福祉!學員也是有教無類,什么人都可以來上學,所以到后來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孔子憑一個人的力量教三千多人,培養(yǎng)出七十多位杰出的人才,這種成功到今天沒有一個人能及。數(shù)據(jù)分析那個時候每三百人就有一個人受孔子影響,當然到今天每一個中國人都受孔子思想的影響,孔子在整體上極大的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水平,極大地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
? ? 就這樣孔子桃李滿天下,像百科全書一樣的進入了不惑之年,何為不惑?1、對自己的人生不再疑惑,對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動搖。2、對世間林林總總、光怪陸離的現(xiàn)象都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判斷是非,善惡,美丑,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再迷惑。以前我覺得自己以德報怨,并以此覺得自己善良,其實不然,盡管很多人在勸我不應該,但實在沒有人說服我的這種不應該,包括我的父親三番五次語重深長的也沒有說服我,在這本書里我被孔子說服了,不能以怨報怨,也不提倡以德報怨,要以直報怨,用公正來對待仇怨,即使是壞人他也應該得到公正的對待,既不寬恕他,也不過分報復他,讓他得到該得到的。還有你比如說《論語·公治長》有記載,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孔子說:“誰說微升高這個人直爽啊?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直言自己沒有,卻到他鄰居家里去借點醋給別人。”乍一看微生高人不錯,但細想他其實是不對的:有就有,沒就沒,如此曲藝討好別人,拖泥帶水有意識討好別人讓人家感謝所以孔子說他不直爽,細想想我不就經(jīng)常干這種事嗎?我不就是微升高嗎?我這樣做是不對的!做人做事,不能太刻意,也不能太曲意,利索灑脫直率一點,我雖沒到不惑之年,但這樣的價值觀是不對的,“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兩利相權(quán)取其重”加上孔子中庸的道德觀念。孔子說自己不惑是沒問題的。
? ? ? ?孔子一直到五十歲之前都是祥和平靜的,他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了培育弟子身上,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其中我們熟悉的孔門十哲:顏回(子淵)、子路、子貢、子有、子騫、伯牛,仲弓、子我、子游、子夏,個個杰出,他們在一起討論“道”,討論“德”,討論“仁”討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在那個殺人如麻,生靈涂炭的時代,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在杏花樹下的場景是黑暗心臟里的一片光明,是漫漫時空里的希望。
也就是這十四年時間孔子教學相長被后世尊為“大成至圣先師”他一直在向著至善的境界攀登,最終成為了“萬世師表”。
? ? 孔子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話,孔子進入了知天命的年紀,人就是天命,順應天道,履行天道。在這之前政壇忘記了孔子,孔子也忘記了政壇,此時的孔子名滿天下,孔子不出,于蒼生何?51歲出仕,任魯國中都宰,52歲升任小司空,再升任大司寇,最后“行攝相事”助理國相,一路推行自己的政治方略,游刃有余,一帆風順。相魯定公赴齊魯夾谷之會時的孔子可謂是勇敢,智慧,道義的化身,孔子除了舌戰(zhàn)齊景公和群臣,機智勇敢,孔子可是身長九尺六寸的武家之后,精通射御。夾谷之會孔子在歷史的政治舞臺上瀟灑表演著,這幾乎就是孔子一個人的勝利,這個夾谷之會絕不亞于后來的“鴻門宴”之事。有智慧也就罷了還這么勇敢善射,明明可以靠臉吃飯非要靠內(nèi)涵,讓別人怎么混,別的國的君臣能不擔心這樣的人在魯國呆著嗎?尤其是齊國怕這樣的人會使魯國越來越壯大起來,結(jié)果就是用各種辦法讓魯國政壇拋棄孔子。其實當年孔子問學老子的時候,老子就說優(yōu)秀更危險,聰明而近乎死者,我理解的這種聰明是楊修的聰明,而不是孔子的大智慧。
? ? ?孔子五十五歲離開了自己的祖國,開始了漫長的周游列國生涯,第一站就是衛(wèi)國,這一段讓我們激動的是圣人也有緋聞,衛(wèi)靈公夫人南子此時三十多歲多情浪漫,孔子五十六歲高大健壯,成熟穩(wěn)重,學識淵博,聲名遠播這對南子絕對是有殺傷力的,我相信南子是愛慕孔子的,孔子我想也應該喜歡南子,但二徒弟子路站旁邊還要孔子對天發(fā)誓不能喜歡南子,這當師傅的也挺不容易的,這也算是古今第一緋聞了,孔子因美色離開了衛(wèi)國,孔子一路游蕩各國狼狽不堪,如喪家之狗,“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往哪里去?孔子在外飄蕩了十四年,他的家在魯國,他的妻子兒子在魯國,只有他一個人帶著弟子四處游蕩。
? ? ? 就這樣孔子度過了他的六十耳順之年,積極入世的孔子,一路風塵,冷眼諷語中他又抵達了人生又一重境界,還有什么比精神上攀登新高度更令人快樂呢?人生天地間,滿眼山水,滿耳音樂,萬物皆備于我。但一路上弟子怨聲載道,陳蔡絕糧時弟子們餓的都爬不起來了,孔子依舊講誦弦歌,撫琴吟唱。弟子們說師傅你的境界太高了,天下不能容你你能不能降一降標準啊,孔子已經(jīng)耳順了哪能聽進去這些話,子路問:君子有憂愁嗎?孔子回答說:“沒有,君子修行大道,還沒修成,享受修行的過程,達到了大道,又享受修行的結(jié)果,所以君子享有終生的快樂,沒有一日憂愁。“父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君子。夫子蓋少貶焉?”
? ? ?如果我們知道的孔子思想是:仁、義、禮、智、信、忠、誠等,那其實最深刻最關(guān)鍵的兩個字不是“仁”也不是“禮”而是—忠和恕,如果說孔子思想的最高層上只有一個字的話,那就是閃閃發(fā)光的大字—“恕”,什么是恕—“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將心比心,理解寬容,據(jù)說聯(lián)合國大樓要找一句話立于上面,找遍全天下所有的文字和思想,最終定了八個大字“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其實就一個字“恕”,這讓我想到了我們身邊所有的關(guān)系,何嘗不是一個“恕”字最好,將心比心,理解別人,包容別人。
? ? ?五十五歲到六十八歲之前孔子一直在路上,在尋找一個諸侯,理解他的思想,推行他的道義,實現(xiàn)他的理想,但十四年下來,他失敗了,在政治上他失敗了,但孔子本人人格上是成功的,他的人生越來越臻于道德的化境了。
? ? ? 六十八歲孔子終于回到了魯國,當年拋棄他的人都不在了,魯定公,季恒子早已去世,他的弟子們也有在高位的了。六十八歲,白發(fā)蒼蒼的他被迎接回自己的祖國做國事顧問,而此時的魯國早已山河破碎,每況愈下,他的妻子也死了,十四年前的生離已變成死別。
? ? 七十從心所欲,孔子即將進入他人生最后也是最高的階段:心從所欲不逾矩。社會的最高境界是和諧,心靈的最高境界是安詳。心靈和社會完美的融合就是—心從所欲不逾矩。這同時孔子為往圣繼絕學,他開始整理文化典籍,孔子之前的文化,賴他而傳,孔子之后的文明,賴他而開啊。
? ? ? 人生中最后的幾年,老妻已死,唯一的兒子孔鯉已逝,一個孫子還在襁褓之中,他最喜歡的大弟子顏回也離他而去了。顏回好學,善良,境界高孔子贊不絕口,弟子中顏回,子路,子貢三人最突出并且風風雨雨陪伴著孔子,周游列國從未離開,孔子早把他們看作是自己的兒子了,他以父親的禮節(jié)為顏回送葬,痛不欲生。此時的孔子只能做好讓弟子為他送終的準備了,剩下的誰最放心?當然是子路,子路跟隨孔子四十多年忠心耿耿,子路勇敢,武藝高強(大概就是常山趙子龍的感覺吧)一直保護著孔子的人身安全,可是報喪的來了,子路也死了,六十三歲的子路在衛(wèi)國英勇獻身,一代英豪慘烈的死了,孔子也感到了生命力的衰退,子路的死,最后擊垮了孔子。此時他最需要子貢了,子貢國之重器也,子貢是第一個進入正史的商人,其富可敵國,其實孔子周游列國的花銷我覺得都是子貢的提供。子貢風度翩翩,英俊瀟灑,富可敵國,并且擁有三寸不爛之舌善于外交,可謂是縱橫家的鼻祖啊。
“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子貢一個衛(wèi)國人為了救師傅的祖國,縱橫齊吳晉越國那場面是何等的精彩,就是后來的張儀蘇秦也未必能及啊。子貢出使回來了,上天給孔子留下了自貢,也幸虧留下了子貢,子貢有最強的經(jīng)濟能力為孔子辦理喪事,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也因為子貢組織大家整理孔子的言行才有了造福萬代的《論語》
? ? ?泰山壞乎!
? ? ?梁柱摧乎!
? ? ?哲人萎乎!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七十三歲。“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 ? ? 孔子死了
? ? ? 孔子萬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昱錚
? ? ? ? ? ? ? ? ? ? ? ? ? 2017年3月13日于真境書屋
后記:諍友讀書會于近日將赴齊魯大地,圣人的家鄉(xiāng)曲阜,拜圣賢,游三孔,進行第九次讀書分享《孔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