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刀郎新專輯中一首叫《羅剎海市》的歌火了,并引發網友熱評。
首先說明,我不喜歡這首歌,甚至覺得難聽,拋開音樂元素,活脫脫的鬼怪聊齋+東北二人轉和西域風情燉一起的大雜燴,我是get不到其中的點。在這里,就不以刀郎這首歌音樂風挌,拍、腔、調和東西方樂器的融入....展開過多討論,因為本人不懂樂理,這又是屬于藝術內范疇,每個人對其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當然,網上也有專業的樂評人對他這首歌詞持批評的態度(參見:王師傅評刀郎的歌)
我比較好奇是:這首歌為什么在網上引發很多人共鳴,甚至刮起刀郎旋風,連人民日報也要就這種現象來點評?支持其觀點有幾大類:
1,刀郎十年磨一劍,借歌影射那英、高曉松、汪峰、楊坤四大惡人當年對他作品批評、貶損的前塵舊怨。
2,平民階層對主流精英、權威的逆煩意識。人們透過刀郎的歌詞借古諷今來“復仇”表達當前社會不公并而拍手稱快。
3.刀郎作為草根岀身很真實、努力、謙虛并且才華橫溢,敢于嘗試創新,歌曲旋律簡單、流暢、耐聽,歌詞有較強的敘述和畫面感,有深意,充滿內涵并搭配他那粗獷渾厚沙啞的嗓音,比較接地氣,通俗易懂。
當然網絡上還有一版本,甚至把刀郎捧成“反美斗士”,被美國封殺和制裁,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凝聚了民族主義精神一犯我中華天威者,雖遠必伐!
面對網上各種版本的解讀,刀郎及其團隊始終保持沉默,沒有接受媒體采訪作公開回應。但因為歌詞有一定程度的譏諷味,聯想到十多年前和那英、汪峰、楊坤、高曉松個人“恩怨”,網友紛紛相傳替打抱不平,四大惡人社交平臺評論區下面已經被淪陷,充滿著大量的人身攻擊和辱罵、譏諷、嘲笑。看似烏合之眾的散亂群體卻同仇敵愾一致站隊的背后到底存在著哪些方面的心理因素?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去看過蒲松齡寫的巜聊齋志異》亦或對作者當時寓意反諷,針砭時弊社會和人生百態理解的有多深刻,但刀郎這首《羅剎海市》出來以后,突然冒出了很多古典文學研究愛好者,對歌詞逐字逐句抽絲剝繭完美詮釋作品的內涵和意義,才華堪比國學大師。我還發現身邊平時連五線譜都不識也很少聽歌的人,忽然在聽完這首歌以后,仿佛觸動了靈魂深處,感動的似乎這是唯一能打開他心靈秘境的鑰匙。當然,還有平時不怎么關注娛樂圈八卦新聞的人,在不需要分辨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動機、目的和受益者關聯僅憑快而無意識的直覺迅速對觀點做出導向和判斷。
一首創作的新歌所牽涉到其中的人和事,并置身其中而引起情緒上的過渡反應,就可能是對歌曲過度理解,以上幾種觀點的人,我無法準確做岀你對這事情的偏向性取決于什么因素,也許還包括…平時自我認同價值比較低,寄于在虛擬世界里面做一個有正義感的英雄,同情弱者以獲得自己的滿足感找回效能;在這件事上有類似經歷的人產生強烈的共鳴,以受害者的心態對施害者進行反抗,搖旗吶喊并借助這偶然事件進行復議,以達到自己心理顛覆權威期待值和目標;二元次看待問題的人,非黑即白,決策的準確對很多人來說只是固化我們已經相信的事實,迎合那些贊同我們建議的人,并對異議予以攻擊和排斥,合理與否主觀影響不重要;盲從跟風,缺乏獨立思考,將自己禁錮在信息的繭房里,為了獲得主流認同,大放厥詞,個人愿意拋棄是非和真相獲得了倍感安全的歸屬感;看熱鬧的,沒有邏輯判斷是非的標準,因事件沒有觸及到內心的偏向關注的領域,理智且謹慎、心態也平和,但無意中自己的點擊和瀏覽成為掌握信息資源操盤手的引流工具。
有這么一句話,人一旦在群體中智商就降低,群體效益就突顯。在泛群體時代,網絡人人有發言的權利,但從古至今真知灼見 都是少數派,劣質信息泛濫讓個體容易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容易被人利用帶節奏,這種不嚴密的思維和每個人的信息來源、認知程度,底層邏輯判斷和個人喜好有關聯,由于個體受群體明顯的偏好選擇的信息的不對等,會造成你認識沖突影響你判斷力和行為模式。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任何擁有資源的人,都有極為強大的信心導向和控制能力,缺乏思維邏輯的人容易成為這類人的工具,并按別人灌輸的思想去行事,甚至無意識的去做惡,讓憤懣不平的烏合之眾掉入泥淖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并不是一個人不知道的東西把他變成傻子,而是確切知道的東西把他變成傻子。
如果你問這是什么原因導致成的?我會告訴你更多是你缺乏批判式思維。這種思維有時候不能給我們帶來確切的利益,甚至可能有損你的利益,但這種思維在維護你利益的同時,盡可能的符合你已有的價值觀,行動時更加堅定,行動后問心無愧。
批判性思維:
提問→假設質疑→事實和觀點的區分→避免直覺決策→推翻事物→分析信息→自我總結
1972年,德國傳播學學者諾利·紐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這一概念,來解釋傳媒對公眾的影響。
她認為,個人意見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個人在表明觀點前要對周圍的意見環境進行觀察,當發現自己屬于“多數”或”優勢“意見時,便傾向于積極大膽地表明自己的觀點,當發現自己屬于“少數”或”劣勢”意見時,一般就會屈于環境壓力而轉向"沉默”或者附和。
以上觀點僅代表個人理解,還望各位友友不要對號入座,不喜莫噴哦!本人精力有限(只因最近尚可)在這過程中,消耗了極大的精力和時間去查考資料,早已過了關注娛樂圈八卦新聞年齡的我也不喜歡《羅剎海市》這首歌還被迫去完整的聽了一遍。本著《心理學》愛好者心態,希望通過自己的學習、鍛煉寫作加對《心理學》更多的興趣上的增進,并希望通過分享文章的同時也能給友友們帶來一些思維啟發。
也許更多的人都是在附和與從眾,因為不表達就等于是承認了自己沒文化:沒看過《聊齋志異》就沒讀懂歌詞。對刀郎的歌不認同就是缺乏音樂藝術細胞的表現吧!